抑郁少年的疗愈历程
“活着真没劲,我想死!”
这是初中生小王找我咨询近十分钟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眼前这个神情淡漠,满脸沮丧的男孩说出这种话,作为咨询师的我,并不觉得惊奇,因为他的眼神中有着太多与他这个年龄并不相符的东西,怯懦、自卑、沮丧及对未来生活的无望。直觉告诉我,在成长过程中,他一定承受了许多不愿承受却又无力摆脱的经历。为了更好帮助他,我告诉小王说自己很想听听他的故事。一番沉默后,王同学终于鼓足勇气向我讲述了他自己以往的生活。
王同学出生在一个相对偏远落后的小山村里。他的父母,有着农民所特有的朴实与善良。同时,在他父母的心里,也有着一个梦想,那就是要让他走出山村,考上大学,融入到外面精彩的世界。这个梦想,似乎成了他们一切努力的理由,即使自己无力完成,也要让儿子出人头地,帮他们达成这个心愿。王同学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之下,不许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得很晚,不许打架,想要的东西,只有在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后,才能得到……就这样,王同学每天都在父母的严厉约束和安排下生活,他曾经试图反抗。但深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父母,每一次都只用疾言厉色来回应他,有时甚至是一场暴打。面对父母的专制,王同学渐渐学会了顺从,不再反抗,因为他知道,反抗的结果,只能是自己再遭皮肉之苦。就这样,他成了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而父母似乎也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已奏效,因为,曾经顽皮的儿子变乖了。
很多时候,隔代人之间的那种亲密与过分的疼爱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任何理由,也无可挑剔。尽管父母对王同学严厉得近乎苛刻,但爷爷奶奶却对这个宝贝孙子疼爱有加,除了星星月亮,若你想要,只要我有的,就无条件的满足。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儿子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两位老人也会加以斥责,却似乎没有半点用处,就这样,双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小王的爱。虽然有时候王同学会觉得这样的爱让他无所适从,但日子久了,也慢慢地习惯了。
从小学五年级直到现在,之前所有的平静被打破了。看着曾经要好的同学,一个个长高了,再看看自己,总是矮人家一截,觉得自己在他们的面前很没面子,于是,原本内向的他,更不爱说话,顽皮的高个子男生也总喜欢以身高作为优势嘲笑他,欺负他。习得性无助的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反抗,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无力反抗的。就这样,在多次被嘲笑而又无力反抗中,他渐渐觉得生活是无趣的,活着是痛苦的。很多次,他曾选择用危险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听完王同学的故事,我的心情很复杂。为他的境遇而难过,童年原本该是快乐的,金色的。对王同学来说,童年似乎早已淹没在了父母的呵责中,在父母刻板专制教育下,他的童年是灰色的。为了免于斥责,王同学只能选择顺从一切,几乎看不到自己是谁。祖父母过分的溺爱对他来说,虽说弥补了些创伤,但更多的却是让他在长大之后依旧过分的依赖这样的爱,一旦远离了爷爷奶奶的宠爱,他变得焦虑无措。面对欺侮,只能默默的忍受,时间久了,他觉得生活是灰暗的,自己的命运就是这样。
我更为王同学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感到悲哀。正是因为这两种极端的错爱,让他走进了抑郁的深渊。现实中,和王同学的父母持相同观点的人很多,他们总是习惯将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些父母替孩子规划一切,要求孩子乖乖的按照模式化的路,一直走下去。这样一来,孩子似乎更像是替父母实现理想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过分的溺爱,只能让孩子变得更加懦弱迷茫,更容易让他们在未来的路上迷失自己。
十二、三岁的孩子,刚开始进入了青春期,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孩子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越来越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越来越习惯用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一旦获得的负性信息过多,他们就会变得怯懦自卑。经过几次咨询之后,王同学渐渐的从抑郁低沉的情绪中走了出来,也慢慢领悟到,无论过去的生活怎样,都不能决定今后的生活。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内心,而非俊俏的外表。想要收获精彩的人生,首先要学会正视自己,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我依然记得咨询最后结束时,王同学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明朗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