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认知,解决问题(下)
如何改变这种归因:
调整认知,调整情绪我们的认知是可以改变的,就像前面提到的我们常见的一种经历一样:你对某个问题感到不安,然后你向朋友诉说了这个情况。朋友跟你分享了一些你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信息。当你把他们说的这些话加以考虑,不禁豁然开朗。当你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你的感受也会发生改变。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认知来调整情绪。
(1)建议:学会质疑我们的“下判断”和“找原因”。
我们需要在“下判断”和“找原因”后,不要把自己的这些想法作为铁板钉钉的事实,学会质疑我们的“下判断”和“找原因”。
比如,看到小红擦黑板的时候,这时我们就会条件反射想到:“要上课的时候不好好准备上课”,紧接着归因就可能是“她‘不务正业’”,如果我们把这些判断和归因当成确定的事实,我们自己的情绪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说不定很快就发飙了,但发飙的结果肯定是事情没解决,还可能与学生的关系不好。
当我们学会质疑自己的判断和归因后,结果就会不同。加入质疑的环节,质疑判断——“她真的‘不务正业’?还是我太快下结论了?”质疑归因——“也许她只是想帮我擦黑板?”所以,我们推荐两个质疑判断和归因的句子给大家:质疑判断——“是不是我太快下结论了?”质疑归因——“是不是有其他原因?”
(2)建议:不要陷入“下判断”和“找原因”,而是以“积极的目标”为导向。
我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以“下判断”和“找原因”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容易匆忙地“下判断”和“找原因”,然后快速地做出反应。
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我们处理问题时的目的也比远古时期的生存这一单纯的目的复杂多了。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模式,就会出很大的问题。急于下判断很有可能出错,中国有句老话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寓意就是很多事情我们是没有办法马上就准确地说出这个事情是对我们好还是不好。
急于找原因也会出错,前面我们说了很多基本归因错误的案例,人们做出某一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们使用原来简单的归因模式,往往就会出现问题,导致我们做出的反应偏差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我们的目的是什么,以“积极的目的”为导向,而不是陷入急于“下判断”和“找原因”中。
我们只需要时常提醒自己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就可以摆脱“下判断”和“找原因”带来的情绪影响。
比如,我们在与对方合作时,有些事情对方坚决不答应我们,如果我们陷入“下判断”和“找原因”中,很可能会这么处理:通过下判断我们发现这事对自己不利,通过找原因我们觉得对方故意为难我们。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很可能会大发雷霆,指责对方没有合作的诚意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但是,我们的过激反应对事情的解决没有什么帮助,也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如果以积极目标为导向就不一样了,“下判断”和“找原因”对我们来说就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问题解决好。你的思维导向就更加积极,因此你的行动也会更加积极,对于解决问题大有帮助。
基于现状,你就会这么做:“现状的确如此,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事情解决好呢?”这样的做法就帮助我们大大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效率。所以,我们不能陷入“下判断”和“找原因”,而是要始终提醒自己“我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运用这两条建议可以帮助我们调整不良的认知,进而调整我们的情绪。
参考文献:
王明伟. 积极达成 : Positive achievement : 处理好情绪再处理问题[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