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情绪的四步曲之第二步

2020-07-13
  调整情绪的四步曲之第二步
 
 
    当观察到自己产生了消极的情绪时,我们不能压制自己的情绪,而是应该接受自己的情绪。
 
    大家肯定都有过这种经历,就是你察觉到了自己现在很生气,你想把火压下去,让自己不发火,但让你无奈的是火越压越压不住!
 
 
    一、讽刺性反弹效应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发现了这种现象,并称之为讽刺性反弹效应,即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时候想得更多。这个效应在人处于紧张或烦乱状态时最为严重。
 
    讽刺性反弹效应来自韦格纳在美国三一大学所进行的实验。1985年,在美国三一大学的心理实验室里,十几名本科生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拔的思维方式——他们没法不去想一头白熊。这些本科生明知这是不对的,他们不该去想它,但就是难以抗拒。每当他们试着去想别的东西时,思维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到白熊身上。平常,这些大学生很难想到白熊,他们满脑子都是谈恋爱、逃课等想法。但这时,他们很难不去想白熊,因为他们预先就被告知“在接下来的5分钟内,请不要去想白熊”。
 
    韦格纳专门选择了“白熊”这种跟学生们八竿子打不着的动物来做这个实验。韦格纳为什么选择白熊呢?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韦格纳读到过一个关于俄罗斯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有一天,家里只剩下小托尔斯泰和他哥哥两个人。哥哥要出去办事,不能带着小托尔斯泰。为了不让小托尔斯泰乱跑,哥哥就让小托尔斯泰待在角落,直到他不想白熊了再出来。晚些时候,哥哥回来了,小托尔斯泰还坐在那儿,为满脑子的白熊而苦恼。
 
    就像哥哥让小托尔斯泰不要想白熊一样,韦格纳告诉实验对象,他们可以想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要想白熊。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其中一个女生就说道:“我竭尽全力地去想除了白熊以外的其他东西,比如我想把想法转移到一面墙上。但每当我试着不去想白熊的时候,我其实总是想着它。”
 
    实验证明,越是不让我们想一件事,我们就会越去想它。韦格纳还对其他学生重复了白熊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实验结果。
 
    为什么人们想消除某种想法或情绪,结果却适得其反?韦格纳认为,这和大脑如何处理“不要去想”这个指令有关——大脑把这个指令分为两部分,分别交给大脑中两个不同的系统去执行。
 
    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将人的注意力从被禁止的想法那里引开,就像韦格纳实验中那位设法不去想白熊的女生一样,“我试着去想白熊以外的其他东西,看看这面蓝色的墙”。韦格纳将这个过程称为“操作”。“操作”依靠大脑的自控系统来完成。这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能量。
 
    大脑的另一部分则负责寻找证据,证明你没有去想、去感觉、去做你不该去想,就像那位女生所说,“每当我试着不去想白熊的时候,我其实总是想着它”。韦格纳把这个过程称为“监控”。“监控”和“操作”不同,它自动运行,无需消耗大量精力。
 
    通常,“操作”和“监控”同时工作。例如,你最近在减肥,所以计划一个月不吃巧克力,今天去超市你打算只买些健康食品,比如麦片粥等。当“操作”努力集中精神、计划并控制你的行动时(“我在超市,只买麦片粥,不买巧克力,麦片粥在哪儿?”),“监控”就会扫描你的想法和周边环境,来寻找警告信号(“危险!危险!你喜欢的巧克力在第三个通道!嘴馋了吧?报警!报警!小心巧克力!”)。
 
    神经学家指出,当“监控”寻找被禁的内容时,大脑的潜意识会不断想到被禁止的内容。这么做的结果是,你会想到自己正在努力避免去想的事。
 
    越是压抑消极情绪,人越可能变得消极
 
    韦格纳的实验表明,有消极情绪的人越是想摆脱痛苦的想法,就越会变得沮丧。他要求实验对象要么去想以前发生过的最糟糕的事,要么不去想那些事。当实验对象感到压力或觉得烦乱时,不让他们去想这些伤心事,比让他们去想这些事,更容易让他们情绪消沉。
 
    另一个实验表明,人们试图摆脱负面的自我评价(“我真失败”“大家都觉得我很蠢”)时,与坦率面对这种自我评价相比,他们的自尊心更容易受挫,情绪更容易变坏。讽刺性反弹再次发挥了作用!
 
    试图压抑焦虑情绪也会事与愿违。例如,有人努力不去想痛苦的治疗过程,最后却感到更加焦虑,并不由自主地想到疼痛。在公开演讲前试图压抑自己对于演讲的恐惧,会让人更加焦虑。
 
    也许你很难理解这样的实验结果,因为这和“避开烦恼”的常识正好相反。如果不去消除这些不好的想法,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正如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如果想让自己远离精神痛苦,人们需要接受它们,而不是压制它们。
 
 
   二、 避免“讽刺性反弹”效应
 
    怎么才能找到摆脱这种困境的方法呢?韦格纳提出了一种对抗讽刺性反弹的方法。这个方法本身就很有讽刺意味——这个方法就是放弃压制,也就是接受情绪。当人们不再试图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现的想法和情绪时,它们也就不会再来烦你了。
 
    菲利普·戈尔丁是一位神经学家,他领导着斯坦福大学临床应用情感神经科学实验室。他从脑神经方面进行的大脑激活研究证实了韦格纳的方法。研究证明,这种方法对消除许多不好的情绪都有用。去接受自己所想的,包容自己的想法(你不必相信它是真的,不要觉得必须采取行动),这是治疗焦虑、抑郁和各种上瘾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些证据我们可以看到,放弃控制内心的情绪,去接受情绪,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调整情绪。
 
    基于以上的研究,当观察到自己出现消极情绪时,我们应该接受这些情绪,而非压制这些情绪。
 
 
   三、 我们应该怎么接受情绪
 
    自我认同:我现在有这样的情绪了,同时把激发出情绪的想法仅仅当做想法
 
    如果想让自己冷静,有足够的自控力,我们就需要认识到,试图压抑自己的情绪,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让你更容易去想、去感受、去做你原本最想逃避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我们的情绪出现的事实,但是不一定要相信并按照情绪的内容去做。
 
    尤其是对于那些激发出我们情绪的想法,我们要把它们仅仅当做想法,而不是事实。在由马克·威廉姆斯等四位心理学大师著的《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中也讲到,获得内心平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就是直接去面对自己的想法,让想法单纯地存在,不去试图用各种方法压制它们。在觉察中,我们需要意识到想法并不是事实,它们只是“我的想法”而不是“我”。
 
    想法不是事实,这个认识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把一个想法(比如“我总是感到这样”)仅仅当做想法,那么很快就能消除它给我们带来的消极情绪。每一次我们将想法标签为“想法”,并且有意地将它从意识流中分离出来时,就能进一步巩固把想法当做想法的能力。它们只是头脑中转瞬即逝的念头,就像天空中流动的云朵或者变幻的天气一样。
 
    倾听你的想法倾听为我们提供了另一条有效的途径。在生活中,几乎每时每刻我们的耳朵都能听到各种声音在周围回响,但我们不会对于每一种无关的声音都做出反应,也就是说这些声音虽然存在,但是没有影响到我们。当我们在街上听到远处有人唱歌,丝毫不影响我们专注地和同事边走边聊天。
 
    如果我们把大脑当做倾听想法的“耳朵”,那么我们可以像声音到达耳朵那样去理解想法和头脑的关系。倾听我们的想法能够帮助我们发展出一种辨别力,宽厚地包容想法,允许它们自由地来去,不被怂恿走入它们创作的故事当中。所以,请用这种方式去思考:大脑和想法的关系就像耳朵和声音的关系一样。
 
    自我探寻:我要了解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了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推荐了一种方法,就是把“我不要……”变成“我要……”的方法,即把关注的方向从“我不要……”调整为“我要……”这个方法有助于我们接受自己的情绪,把“我不要负面的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压制情绪的方式)变成“我要探究我为什么产生了负面的情绪”(本质上是一种接受情绪并尝试理解情绪的方式)。
 
    所以,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了?”
 
    为了增加技巧的可操作性,我们把以上这些复杂的原理简化成在内心做两个动作,跟自己说两句话:
    第二句话正好关联到我们的第三步,分析自己的情绪。
 
 
参考文献:

王明伟. 积极达成 : Positive achievement : 处理好情绪再处理问题[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预约鱼火心理捕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