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脱离原生家庭了吗?
2020-07-22
我们脱离原生家庭了吗?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这导致了中国家庭结构中巨大的变化。由几代同堂到主干家庭、核心家庭、丁克家庭,再到“一人户”,传统的家庭模式在渐渐瓦解,多元化的组合在形成。在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的是成熟独立、有能力有担当的个人,而不是五六十年前紧密结合的大家族关系。
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意识到,能否成功地离开原生家庭、走上独立的道路,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成长为一个有能力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发现,自己与父辈的观点之间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必须通过离开家庭这一阶段,才能感悟最真实的自我,发展内在的力量,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因此,尽管东西方文化对于亲子关系的理解和期待大相径庭,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成年子女离开原生家庭,展开自己的人生,已经成了每个人人生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也成了现代家庭成长阶段中必须完成的任务。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研究表明,在西方文化中,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为成年离家做好了准备。西方青少年通过种种“叛逆”的方式,来脱离原生家庭的制约和管束,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和身份认同。一旦成年,便可以在新鲜出炉的自我意识的鼓舞下离开原生家庭。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高考带来的学业压力,大部分中国人的青春期献给了象牙塔中的努力奋斗。而且,由于中国家庭文化强调对孩子的管束,依赖父母生活的青少年并没有这样的“叛逆”机会和空间去探索并发现自我。因此,绝大多数中国人在青春期的岁月中,并未能够为自己做好成年离家的足够准备。尤其是成长于原生家庭之伤中的我们,为了避免更多的伤害和痛苦,我们不敢轻易地去寻找和尝试与原生家庭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自我意识。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成年离家阶段普遍比西方人晚了很多。大学本科期间,或者踏上工作岗位是许多中国子女第一次踏出原生家庭的大门,半脱离父母的管束,寻找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的成年离家准备阶段。在中国社会中,这个离家准备阶段可能会延续到大学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工作两三年,甚至更久,直到子女感到自己的精神和物质条件都已经成熟,才会真正开始离家的过程。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子女,在离家的准备阶段初尝到了真实世界的残酷,便选择放弃独立生活的权利,自愿甘当依附于父母的“啃老族”。

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算是离开原生家庭呢?是不是一定要像美国成年子女和父母那样“井水不犯河水”,才算是真正离开原生家庭呢?
我认为,离开原生家庭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在生活中不再依赖原生家庭的照料,二是在情感上不再需要原生家庭的准许。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方面没有完成,我们都不能算是完整地离开了原生家庭,成了拥有自我独立意识的成年人。
首先,在生活中,离开原生家庭意味着我们不再依赖原生家庭的照料。这里的照料,既指的是父母在生活琐事上给我们提供的便利,例如洗衣做饭、照顾下一代、开车接送等,也指的是父母在经济上和事业上给我们提供的帮助,比如安排工作、提供生活费、帮忙买房子等。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我:如果父母乐意在周末帮我照看孩子,让我和伴侣出去过一下二人世界,我和我的伴侣也乐意他们这样做,难道这也意味着我还没有离开原生家庭吗?
那么,我想问问你:如果你父母这周末突然有事,没有办法帮你照看孩子了,你会怎么办?
这里的关键词是依赖。依赖的意思是,在生活中我们除了接受原生家庭的照料,没有其他的选择。一旦原生家庭不能给我们提供照料了,我们就会陷入束手无策的地步。
如果你的回答是,“那我们就不去过二人世界了,在家带孩子”,或者“我会花钱找人来帮我看护孩子”,那么,你其实并没有在依赖原生家庭的照料,而是在选择接受来自原生家庭的“礼物”——帮忙照看孩子。这就给了你自主决定的空间和权利。如果以后,你对于父母照看孩子的结果并不满意,你随时都有权利选择“退回”这样的“礼物”。
然而,如果你的回答是,“我父母必须要推掉自己的事情来帮我,没有他们来带孩子,我们可怎么办”,那么,你便是在依赖着父母给你提供的育儿便利。如果以后,你对父母照看孩子的结果不满意,你也不能拒绝,因为你没有足够的精力、金钱或者心理准备为自己找到别的育儿选择。这样别无选择的状态就意味着,你如今的生活依然在被原生家庭的环境所掌控,被父母的行为举止所支配。尽管已经结婚生子,可是你从未真正离开原生家庭,你依旧是那个无力又无助的“受害者”。
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原则来看待父母提供的经济帮助。比如,想在大城市里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很多在外打拼年轻人的梦想。在房价飙升的今天,许多年轻人选择接受父母提供的首付款,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可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父母提供的住房首付款是“礼物”,而不是“义务”。父母完全可以选择不提供这样的“礼物”,子女也完全可以选择不接受这样的“礼物”。因此,作为子女的我们不应该假定自己的房屋首付款就应当由父母来承担。那些抱怨父母没有能力支付首付款的年轻人,其实是把实现梦想的希望寄托于原生家庭之上,主动地放弃了独立人生的权利。在这样的心态作用下,这些年轻人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被父母当作成年人来对待,他们自己也不可能从“永恒的受害者”状态中走出来。
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白的是,父母的“礼物”通常带有附加条件,有些附加条件是明确的,有些是隐藏的。选择了接受“礼物”,我们也就选择了接受这些附加条件。因此,我们应当在接受“礼物”之前,和父母开诚布公地谈谈,这份“礼物”的附件条件中到底包含了什么。是否有一些隐藏的附加条件,父母并没有跟我们点明?我能不能够接受这些附加条件?如果不能,是否有协商的余地?
我们需要等到这些问题都被回答了,并且确保父母也明白了我们对这些附加条件的态度后,再选择是否接受父母的“礼物”。否则,糊里糊涂地接受了“礼物”,其实是我们在自欺欺人地依赖着父母的照料。

其次,在情感上,离开原生家庭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原生家庭的准许。这方面指的是,我们所有的情绪,所有的思想,所有的选择都不再受到父母的约束和管理。我们可以充分地体验处在任何状态中的自己,无论父母的喜恶。我们想要做什么决定,就有绝对的权利去做那样的决定。我们拒绝戴上任何父母希望我们戴上的“面具”,我们可以成为任何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我们听从真我的带领,过着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这就意味着我们知道,就算没有父母的支持,甚至没有父母的准许,自己也可以在愈合原生家庭之伤的道路上走下去。通常,施与原生家庭之伤的父母并不乐意看到我们走上愈合之路。由于内心的毒性羞耻感作祟,这些父母需要通过处在原生家庭之伤泥沼中的子女,来获得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感和掌控感。当看到子女逐渐找回自己的力量、变得强壮和坚定后,这些父母会感到自己的利益和权力遭受到了攻击和挑战,因而对正在愈合的子女产生怨愤和防御的心情。许多父母虽然在嘴上说着“我是为了你好”,但其实是在通过过分控制、情感敲诈、言语攻击等伤害行为阻碍子女的愈合之路。

如果已经充分了解了父母施与原生家庭之伤的缘由,我们就一点也不会惊奇为何父母无法准许,更不要说支持我们的愈合之路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父母的负面态度,我们难免会充满悲伤和愤慨,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我们很多时候感到自己正在孤军奋战。然而,这些情绪也不应该是我们要放弃这条道路的理由,因为我们知道,一旦停止前行,自己很有可能就会被推向更深的原生家庭泥沼之中。我们心里也十分清楚,自己并不是为了“报复”父母,或者“感化”父母才走上这条愈合之路的。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滋养与爱护受过伤的自己。为了能够过上真正想要的生活,为了体会到强大的内心力量,为了再一次敞开心怀地面对这个世界,愈合原生家庭之伤是我们不得不为自己做的事情。

摘录文章:《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
预约鱼火心理捕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