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愿意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2019-09-10
我曾经看过一个例子,有个小孩在童年的时候,经常遭到羞辱,在成年后,他却总不自觉的创造出童年时期被羞辱的相似场景,然后又再度被羞辱。
这样的例子,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被称作是“强迫性重复”,意思是说当事人偏向于无意识的重复一些早年的创伤性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没有多少人愿意会让自己一直重复经历曾经受过的伤害,可是又很难从当时的体验中逃脱出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作祟呢?
1、即便受过伤害,但是因为这些体验是熟悉的,所以人们还是会愿意一直重复它,就像是安全感一样。听起来很受虐,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
也不是没有一些更舒服一些的体验,人们在潜意识中,明确知道会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但却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积累起相关的经验,所以不想去尝试。于是,人们被限制在旧有模式中,一直重复着痛苦。
2、人们更偏向于自己体会到的感受去评估当下的环境。怎么说呢?举个例子,有个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受到父亲的严格批评,久而久之他对父亲产生了恐惧感,等他长大后,可能会对权威产生类似像对父亲那般的恐惧。
所以,当他在职场中,看到领导时就会变得很紧张,担惊受怕自己做错事就会受到批评,越紧张就会越出错,导致后面领导真的因为错事而批评了他,这就进一步验证了他最初对领导的恐惧。实际上,这种现象的结局,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自己。这个过程,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被称为“投射性认同”。
3、有些时候,某些负面情绪会给人带来一些特别的满足。曾经有个小孩,每次生病就会得到父母特别的照顾,发现这点后,在小孩的精神世界里,他认为自己受苦=父母会关爱自己≈别人会照顾自己,于是他将受苦当做自己的某种资本,或是感觉自己拥有了某种特权,可以吸引别人来关照他。
4、可能有些痛苦的体验,能给人带来某种保护。在小的时候,有个小孩经常受到欺负,难过的他会逐渐减少和别人的接触,这样就能让自己远离那些伤害,就不会有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体验。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那一瞬间,对他而言是有保护作用的。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保护模式对他的社交能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会开始烦恼自己这一点,于是又陷入新一轮不舒服的体验当中。所以,如果他能够找到更适合更有效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那么他就能脱离开这些苦恼。

5、重复体验当时发生痛苦时的场景,也算是人们内心处理痛苦的一种方式。比如说,经历过地震的孩子,有时看到他们在玩搭积木时,每次搭建成一座高楼时又把它推倒了,大家可能不是很理解。但是如果这么想,他们在做这些行为时,是将自己带回到当时受到伤害时的情境,通过不断重复的方式,来缓解那种恐惧和悲伤,并在重新搭建积木时找到掌控感,也许大家就能理解他们了。
那这样的状况,有没有一些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呢?答案是有的,只是需要当事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1、如果想改变这种状况,那么当事人需要有足够多的勇气,做好做出改变的想法。因为每踏出一步,对当事人来说,都是一次冒险。
2、在改变的过程中,当事人需要做的就是积累经验,即便只有一点点经验,但也能体现出,其实改变并非想象中那么困难和恐怖。
每个人都会喜欢上成功时的那种自豪感,即使是一点点成功的经验,都能带领当事人朝着远方前进、探索,从而做出更多的改变,使自己从旧有的痛苦模式中解放出来,修复过去的伤害。新的生活,新的开始。
预约鱼火心理捕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