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成为“不完美”的人,让孩子“超越完美”的极限!

2020-06-20
    成为“超越完美”的不完美自己
 
    完美是人类最大的错觉,这种东西在世上压根儿就不存在。世上本无完美。事实上,它是世上最恶毒的骗局,它许你以财富,却赠你以苦难。你越拼命地追求完美,结果会越失望。因为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与现实不符。如果你用苛刻挑剔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那么这世上一切事物——每个人、每种思想、每件艺术品、每段经历,所有的一切——都有必要改进。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1.对“不足完美”的攻击
 
    NICO对我说,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觉得不完美的事物是没有价值的。而这样的一种追求,被无形的扩散到他的人际圈、生活圈。每一个环境每一个事件之中,他都不喜欢“不完美”的人。
 
    所以,他不能够喜欢其他人,同时,他也不喜欢自己。
 
    可是,这一件无法喜欢他人和自己的“追求完美”方式,让他倍感焦虑,他想要有朋友,想要有关系的链接,想要有诉说的对象。
 
    对于这种现象,已经呈现出过度追求完美的状态。在临床上,认知行为理论对这种“完美主义”的概念进行了发展,认为完美主义是指至少在一个突出领域内,自我评价过度依赖于个体努力追求和达到自我强加的极高标准,而不顾消极后果,甚至当他们无法达到个人要求的高标准且产生消极后果时也不放弃高标准。
 
    所以,他走进了咨询室。
 
    以此同时,他也攻击了不完美的我。
 
    NICO会说:“我认为你应该是……”,没想到“原来你不是这样的……”
 
    他会通过从外表到行为到语言,每一个方面都渗透着,你是一个有缺点的人,我对你不满意的想法。
 
    可是,在被攻击的表象中,我却听到了背后的声音。
 
    “我的不完美不被接受”“如果我是不完美的话,我便是一个不值得的人”……
 
    每一句攻击的后面,仿佛都在问,“如果我有缺点,你还会爱我吗?”
 
    当我们在咨询的过程中,对我的批判就像是一双无形手想要把我推开。以使得“不完美是没有价值”形成一个循环。
 
    你不完美,我攻击你→我接受你的攻击,我推开你→瞧瞧,不完美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不会被认可的→我的不完美也是不会被认可的。
 
    而在咨询中,我对“NICO对我的不完美攻击”的接纳,使咨询得以持续下去。
 
    与此同时,也意味着,NICO看到有一个人,是可以接受“不完美”的存在。
 
    我为他创建了一个“攻击自己、他人”的容器,这个容器保护了他不管他的冲动或破坏性如何,都让他依然能够完整无损地呆在那里。
 
    我们的咨询还在继续,接受“不完美”的咨询师,也是NICO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的第一步。
 
 
    2.完美主义的背后,我们能看到什么
 
    渴望&恐惧——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不完美,便不被认可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被“关注”,而当我们在寻求积极关注的过程当中,我们会慢慢明白有一些事情做了会被“积极关注”,有一些事情会被“不积极关注”。比如:“讲礼貌、守规则”等会被积极关注;“破坏、退缩”等会被“不积极关注”。而当我们被他人所赋予的爱标注了条件一二三四时,我们想要被爱便要为此付出条件,就像是一场不用言明的“交易”。这种获得关注便是一种“有价值的条件”(conditionofworth)。
 
    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罗杰斯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环境中长大的。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或监护人给我们爱和支持,但这些都不是无条件的。就是说,大多数父母都只是在孩子们满足了他们期望的时候,才会爱孩子。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的时候,他们就会收回他们的爱。孩子们逐渐懂得,只有做了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情,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孩子们需要的积极关注是以他们的行为表现为条件的。
 
    有价值的条件对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同时也起着负面的作用。
 
    比如:父母讲了:
 
    “你考了第一名,妈妈很开心”
 
    “考了98分,怎么被扣了2分呢?枉我还认为你很聪明”
 
    “你要参加比赛,得冠军,我们全家以你为荣”
 
    “你怎么排到了季军,为什么他们就得到了冠军,亏我对你付出那么多”
 
    ……
 
    孩子们听到了什么呢?
 
    “如果我没有第一名,妈妈就会不开心,就会不爱我”
 
    “我考不到满分,我就是没有价值的,愚蠢的”
 
    “我样样不如别人”
 
    ……
 
    当我们的价值被赋予了条件,我们自身的存在便可能会因为这些条件的达不到而被否认掉。
 
    我渴望我被看到,被承认,被赋予价值,而这些赋予只是因为“我是我”
 
    我害怕我被责备、漠视,否认,而这些失望的眼睛会让我觉得“我很失败”
 
 
    3.看到了背后的原因,我们能做什么
 
   01关于父母与孩子的互动
 
    我们父母应该相信,我们每一个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特别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存在,我们爱他只是因为“他是他”。而这里面并没有加于条件的覆盖。
 
    每一个孩子希望得到的是“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
 
    无条件积极关注,也称正向关注或者积极关怀。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对心理咨询中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它表现为不以评价的态度来对待对方,不依据对方行为举止的好坏来决定怎么对待对方。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对方,对待当事人就像对待跟自己一样的人。真诚地对待他,细心倾听他所说的,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包容他的不合理行为,尊重他,看重他。简单的讲就是不带批判性的态度,不作反对或赞成,仅仅去接纳和认同。
 
    无论他是什么样子,无论做了什么,无论他是胖或瘦,高或矮,内向或外向……他们都应该获得父母的真正的爱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尊重。而孩子不需要担心自己会失去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喜欢。
 
    在心理学当中,人本主义学派相信,如果个体体验到的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不会形成价值条件,积极关注和自尊的需求就不会与个体的评价过程相冲突,个体就可以成为功能完善的人。
 
    就像曾奇峰说过:“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有敌意的坚决与不含诱惑的深情’”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爱孩子理解孩子看见孩子,也并不是全部满足孩子。
 
    比如,对于沉迷于游戏中的孩子,一部分我们要审视原因,一部分我们可以跟孩子沟通:“爸妈非常爱你,只是我们担心你过多的玩游戏会………”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只是不喜欢或担心“玩游戏过多”的行为。
 
    02对于过度追求完美的自己,我们可以做什么
 
    (1)从情感出发,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了解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存在,我们当然可以追求每一件事情尽量做得尽善尽美,但却并不是因为不够完美而陷入自我谴责的深渊中。
 
    我们可以跟自己进行这样的对话:
 
    “人会犯错吗?这个前提,我们都能接受吧?”
 
    “那么告诉我,你是什么?”
 
    “我们是人,对吧!”
 
    “那这样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是会犯错,是吧?”
 
    所以,当我们一旦犯错,可以自问自答一番。
 
    “我是人,当然难免会犯错、会失败的啦!”
 
    就像有句话说:“我们不想输,但我们不怕输。”
 
    (2)调整认知,为自己列表一张维持现状的好处与坏处
 
    我们自身要知道克服完美主义,不是让我们放弃所追求的目标,而是让我们在自我评价时不再过度地依赖目标的完成情况,这样你就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一个切实的目标而不是死板的规定。之后我们会发现当自己做出一些改变时可能收获更多,同时自己的灵活变通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虽然无法做到百分百的保证,但是学会克服完美主义的确能让自己在工作时更有效率。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在不断鞭策自身时,其表现反而越来越糟,这是因为在追求目标时过于拼命。所以克服完美主义可以帮我们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表现。
 
    让我们来做一个列表,写出维持现状或改变现状的好处与坏处吧!
   

维持现状的优势:

 

维持现状的劣势:

 

改变现状的优势:

 

改变现状的劣势:

 

 
 
    (3)行动起来,体验一下“反完美”的一天
 
    当我们在力求完美而产生不舒服的时候,我们去感受一下不完美的存在。为自己制定“反完美的一天”。
 
    比如:一天清晨起来,不考虑标准,不为自己做的事情打分。只是单纯起床、刷牙、吃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对这些事情进行任何批判。一天结束后,听听自己的感受,只是感受。
 
 
                   
    4.结尾
 
    当我们尝试着把“完美”和“满意”之间的错误连接打断,不在把“完美”变成一个命题,又何尝不是一种“超完美”呢!
 
 
 
 
 
    参考文献:
 
    [1]王敬群,梁宝勇,邵秀巧.完美主义研究综述[J].心理学探新,2005(01):69-73.
 
    [2]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戴维・伯恩斯.伯恩斯新情绪疗法[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2014.
预约鱼火心理捕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