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自我成长:无条件的爱

2020-09-04
   
 
    我们的基因存在着“爱”,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每个人的福祉。
 
    随着各个时代的“生存需要”,每个不同时代又会创造出“新的条件”。这时,我们也会随着时代的运转,为“爱”赋予不同的条件。
 
    在未能食温饱的时代,我们追求的是“食粮米饭足”。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温饱开始不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要义。
 
    房子、车子、名声、地位......跟随着新时代的来到而到来。
 
    我们开始有了新要求、新条件。
 
    我们要获得成功、名声、赞誉、关注.....而这一切表面的“获得”,都是为了背后的“被看见”。
 
    如果“米饭”是我们生理需求,那么“被看见”便是我们的心理需求。
 
    生理需求的基本被满足后,我们开始追逐心理的基本需求。
 
    但是,心理的基本需求一旦被赋予了“条件”,我们自身的存在便可能会因为这些条件的达不到而被否认掉。
 
    当我们生活的意义被添加了“条件”,我们传递下去的爱也自然有了“条件”。
 
    “我给予,你一定要给予我”
 
    “我付出了,你一定要赞许我”……
 
    实质上,这一切源于我们的内心太过于贫乏,所以才需要不断的索取。
 
    当我们能够看到这一点,能够痛过了自己内心贫乏这一关,我们便可以从,我希望我的孩子是“聪明的”、“优秀的”“乖巧的”......走出来。
 
    我们爱孩子,只是因为他们是他们自己。
 
    1.自己先感受和获得“爱”
 
    能够给予“一件东西”的前提,必然是“我拥有这一件东西”。
 
    换言之,希望自己的爱能够“无条件”的表达给孩子,必然是先去看到自己所拥有“足够的爱”。
 
    当我们不再需要向外索取,我们才有能力给予。
 
    这一份能力和体验,需要我们细细去感受。带着我们的心灵,去遇见每一份“无条件”的赐予。
 
    比如:我们每天都在享用无尽的资源——空气。这是我们能够活下去的基础。
 
    父母把生命给予我们,使我们有活下去的资源和能力,给了我们“他们最大的允许”。而我们也带着这份资源,创造了父母没有给予的,延续了新的生命,超越了父母,也赋予孩子超越我们的权利。
 
    而这一切,只有我们慢慢的长大——心理上的“成长”而不仅仅只是生理上的成长,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我们所被“无私”给予的东西.
 
    当我们发自内心能感受到这一切之后,我们便有了爱人的能力。
 
    2.爱是以“尊重对方的界限”为前提
 
    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是父母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爱意、所有的收获和所得都给予孩子。却忘了问一声:“孩子,你需要吗?”
 
    在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时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Nico的妈妈就是一个爱心爆棚的人,她除了对Nico无微不至的照顾之外,还特别喜爱帮助别人,给予别人自己所拥有的。
 
    但是Nico妈发现,当她充满热情去帮助他人的时候,却总是好心办坏事,别人总是不领情拒绝她。她很苦恼,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她跟我说,自己真的不求回报,就是想要表达她的爱和同情。
 
    而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懂爱的界限。她并不明白“施予者”本身就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中,也不明白“对方”是否需要她的“施予”。
 
    在表达对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中,我们在内心中已经有一份高高在上的“我比你强”的傲慢了。
 
    这种“傲慢”的散发会让“对方”产生压迫感,不舒服。不管和谁的相处,这种爱的施予,就是一种不平等的爱。
 
    所有的爱的表达,前提一定是“你好,我也好”。
 
    所以,当我们对孩子表达出“爱意”时,需要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空间,尊重孩子的界限。
 
    当我们开始尊重彼此的界限,和给予双方自己的空间。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孩子的爱、支持和陪伴。
 
    当我们开始用尊重来表达爱的流动和给予的时候,才意味着我们的成熟和智慧。
 
    结尾说一说
 
    爸爸妈妈们,我们先花一点时间让自己感受这一份“无条件的爱”吧!花一点时间爱自己、为自己设立生命的界限、尊重自己生命的界限。让所有的学习先从帮助自己开始。
 
预约鱼火心理捕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