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好人”包袱,成为更好的人
往往,我们太想成为“好人”的执着,反而阻碍了我们通向“好人”的道路。
恐惧冲突,反而让我们无法成为更好的人。
当然,我们想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但“善良”的人也会犯错误。
所以,才需要在错误中学习,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直面问题的本质,才能够完善自身。
我们知道去“直面问题”肯定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但是,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
而对于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我们,
接受事实,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好!
我们太注重“无限道德”,而忽略了我们只能做到“有限道德”。
有限道德
Chugh、Bazerman和Ban把有限道德界定为一种系统的、可预测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使人们实施与自己道德准则不符的不道德行为。它描述了人们所认为的道德水准与实际的道德水准之间的差异。如:当事人所做的事情不仅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也不符合自己外显的信念与偏好,这就是有限道德。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一件事情做出决策会经过三个阶段,分别是:预想、行动与评价。
既有限道德产生的原因便分布在这三个过程之中:
1.“应该自我”与“想要自我”在决策的不同阶段发生的作用不同。
2.随着决策进入行动阶段,会出现道德意识的衰退。
3.决策进入评价阶段,又会出现认知扭曲,从而未能发现其行为的非道德性。
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深处往往有两种相冲突的声音,即“应该自我”与“想要自我”。
“应该自我”体现我们理性的、认知的、有思想的、冷静的一面,它包含了伦理意图以及想要遵守道德原则的意愿;
“想要自我”则表现出我们感性的、情绪化的、冲动的、不冷静的一面,它折射出更多的自利偏好及对伦理道德的漠视。
为什么我们本想遵守道德规范,实际行动时却没有做到。而且,事后也没能感知自己的不道德,就是因为在决策的预想与评价阶段,受“应该自己”的支配,而在行动阶段却受到“想要自我”的支配。
比如:
小明、小珍、小强三个是好朋友。
有一次,小明和小强发生了冲突。
在小珍的脑海中,他觉得自己作为中间人有些难受,希望他们两个人能够和好。
那么,作为他们两个人的好友,小珍觉得自己有义务去调解他们的关系。
(预想阶段)
在实行的阶段中,发现小明和小强分别都对双方有着“积小成多”的抱怨。
这个时候,小珍就特别害怕他们之间对彼此的怨气会伤到自己,要是在小明面前说小强的“好话”,小明会讨厌自己,反之亦然。(行动阶段)
所以,最后小珍决定把这件事情掩盖下去,装作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和小明、小强分别都很好。
事后,小珍也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因为至少他们不在“明面”上发生冲突了。(评价阶段)
在这个例子之中,小珍在实施决策之前的思考是受到“应该自我”的支配,但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事情并不像自己在思考时理想的进行下去,中间可能会有情绪的波动和冲突。
所以这个时候,小珍便进入了“想要自我”中去。
那么,若
我们想要纠正“有限道德”的偏差,便需要在决策的三个阶段,把“应该自我”与“想要自我”统一起来,使二者保持一致,才能纠正有限道德偏差。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多重自我”的存在,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一个立体面。有好有坏,不止好不止坏。
其次,我们需要在预想阶段倾听“想要自我”的声音。
比如,小珍在想的过程中,可以去感受可能发生的场景,以及会有冲突的情绪对抗。
之后,在行动阶段提升“应该自我”的影响,降低“想要自我”的作用。
比如,小珍已经知道要去处理小明和小强之间的冲突。一定程度上,小珍也会卷入这个冲突之中,这个时候小珍坚守自己的立场,让处于“情绪”之中的小明和小强看到他们产生冲突的“全貌”。
最后,进入评价阶段,我们需要去克服“认知扭曲”。去看到自己的一个“盲点”:“或好”“或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