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拥有越多,越不幸福

2020-11-14

获得幸福是怎样的感觉呢?

 

在温饱未能满足的年代,这个最好回答!饿之有米,冷之有衣

 

而现在,温饱已不再是青少年的问题,

我们却陷入了迷茫。

 

迷茫幸福....

迷茫未来....

迷茫自己....

迷茫意义....

 

对于我们留学生,

 

在他人眼中,他们是社会的佼佼者,是“精英进行时”。

但对于自身而言,他们却没感受到“他人眼中”自己的“佼佼”,

更多的是:虚无而无趣。

 

明明,看似拥有了很多:人生的规划、经济的满足.....但是,幸福之感却未敲进门!

 

 

那么,何谓幸福呢?

难道幸福真的只是存在于“他人”眼中?

 

有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

 

他让学生们,分别做四种活动:

 

1. 放纵感官的活动,例如下午休息时间吃冰激凌,品尝美味的冰激凌。

 

2. 做一件为自己带来满足感的活动:

 

(1)听一场自己平常不会去听的演讲或课程。

 

(2)对一个比较友善的朋友表示自己的善意。

 

(3)把自己对某人心存感激的理由写下来,然后打电话或亲自上门拜访对方,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感谢之意。

 

以上4种活动做完,其结果显示:

 

1.学生最不喜欢的是——听演讲(只有好奇心强、爱学新东西的学生例外)

 

2.最让学生心情愉悦的是,对人表达善意以及感激。

 

3.对人表达善意以及感激的效果时间上,比感官享乐活动更为持久。

 

虽然,主动与他人发生联系。一开始,被试比较紧张不安。(毕竟这些并不是我们日常会去做的事情。)

 

但是他们一旦付诸行动,便会促使一整天产生愉快的情绪。

很多学生表示,他们的好心情会持续到第二天,而这些不是“一份美味食物”能有的效果。

 

 

当然,这个实验并不是说,“你要行善”“要付出”才能够让自己感受到“幸福”。

 

而是去实施“力所能及”之事,在付出之后并获得满足感会让我们产生幸福感,而且随之保存的满足感持久性也很长。

就像,虽然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在演讲中获得大满足,但因为“好奇心强、爱学新东西”本身,就是少数人。

  

所以,

这些研究幸福的心理学家们便提出:获得幸福感的关键在于,是掌握自身的优势获得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是“我们完成、学会某事物后”内心所感受到的一份满足感。

 

它是无法依靠外界事物的“欢愉”和“快感”而感受到的。

 

比如:吃饱了会反胃 ,衣服穿多了会热一样。

 

而在不停学习的过程、挑战自己的优势,扩大自己的能力这件事情上,并没有一个限度。

 

所以,在追求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才能够在每次递进之中感受自己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除此之外,“关系”也作为我们的“中介变量”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

 

我们很多人的生活开始被“数据化”了,我们每天生活在“XX市月均工资xxxx”“xxx人7岁识字数万”.....

 

我们面对着好像“他人”触手可及,自己却是“拖后者”的时代中,看得越多的网络信息,就忘了自己脚下的步伐。

留学生之间的比较---经济、能力之间的对比更加激烈。

压在自身身上可能还有除了自己之外,他人的盼望和他人的目标。

 

 

《象与骑象人》里面就提到,受“物竞天择”的影响,大象在人生游戏中本来就一心求胜,而其赢的策略有部分就是让别人印象深刻,心生艳羡,以达到鹤立鸡群的效果。

因此,大象在意的是名,快不快乐不重要,大象行事的目标总是定在别人的目光上,一心只求好名。

就算做别的事可以让自己更幸福,大象也还是会受进化本能的驱使而追求名声。

 

如果身为“骑象人”的理性自我,深陷追逐外界的比较和名声之中。那么我们便会困在“竞赛式”的零和游戏之中。

在这样的“自我困境”中,再多的财富也不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

 

追求“外物”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陷阱,虽然是死巷,但大多数人们却误以为这样的行为能为自己带来幸福。

 

幸福很简单,但也很难。

简单在于我们知道选择做什么样的事情,会使我们产生满足感。

难在于,我们在意他人的眼光,害怕“自己”成为不了“他人”中的“好”。

 

而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关系”!
 

好的关系,会让我可以放下“他人”的眼光;坏的关系,会让我对外界眼光耿耿于怀。

预约鱼火心理捕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