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让我们更懂孩子的心

2020-11-15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让我们更懂孩子的心
 
    很多朋友向我咨询:“我的孩子性格特别内向,该怎么办?”还有人说:“我自己性格内向,我的孩子也内向,我特别不希望他这样。”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对内向这么排斥,《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的作者兰妮博士是美国当代重要的内向性格研究专家。
 
    那么,内向和外向是存在的吗?会不会是我们大脑想象出来的一种感觉?因为所有人在某些时刻都可能觉得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我觉得自己是个内向的人,可别人说樊老师肯定是外向性格。
 
    内向跟外向到底有没有准确的界定?兰妮博士阅读了数千份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材料,还采访了数百位内向的人,发现内向和外向的概念的确是存在的。
 
    只不过,内向和外向不总是非此即彼,很多人同时拥有内向和外向两种气质。
 
    为什么内向的人不喜欢自己的内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内向?这个很长时间以来的误解,来自20世纪所谓最伟大的三个心理学家之间的纷争,这三个人是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
 
    荣格、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本来在心理领域一起进行合作研究,后来三个人不再和睦,最有影响力的弗洛伊德对另外两个人愤愤不平。因为荣格和阿德勒都是内向的人,弗洛伊德便开始贬低内向,把内向的定义扭转为“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等。
 
    今天,我们很多家长都为孩子的内向担忧,都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非得把一个内向的孩子推到台前去演讲。如果不会演讲,必须得练,非得让一个内向的人变成一个看似活泼、外向的人,这种教育方法会带来特别多的伤害和失误。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让我们学习到,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内向的,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内向的优点,而不是把他改变成外向的人。
 
    判断内向与外向的标准判断一个人是外向还是内向最重要的标志,是要看他获取、消耗、保存能量的方式:外向的人越玩越带劲儿,人越多越开心,只要热闹就会觉得充满了能量;内向的人在人多的环境下会觉得越来越累,他需要自己在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休息一下,安静一会儿,才能够逐渐补充上能量。
 
    外向的人所获得的信息交流和能量恢复,都来自社交和与他人的互动;内向的人是来自安静,来自独处。
 
    一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内向型的人,有如下的问题可以引导和验证:我参加完刺激性活动后浑身是劲儿,还是在大多数时间里借由安静地思考来恢复精力?
 
    如果一个孩子在压力面前表现出退缩,他很有可能是偏内向的孩子。反之,如果你的孩子精力充沛,总想到外面去玩,不管有没有人和他一起,他就很有可能是外向的孩子。
 
    从成人的角度分析,在一个人休闲的时候,他是想拿起手机叫朋友来玩,还是想自己静静地看会儿书或者是散散步,这是内向和外向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内向与外向也大为不同。
 
    多巴胺作用于交感神经,醒着的时候,交感神经控制我们的行为,休息的时候,就切换到了副交感神经。
 
    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的区别在于:内向的人更多地使用能够让我们减速和休息的副交感神经,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外向的人更多地使用能够让人加速和战斗的交感神经系统,神经递质是多巴胺。又如大脑的区别,人类的大脑有四个主要的功能区域,相互独立、彼此配合,分别为:大脑前叶、大脑后叶、左脑、右脑。
 
    从大脑前叶和大脑后叶的区别来看,内向孩子的大脑前叶更加活跃,外向孩子的大脑后叶更加活跃。
 
    在左、右脑之间,每个孩子都有占优势的一部分:内向的孩子,左脑占优势,孩子就更有逻辑性,更注重思考;外向的孩子,更爱玩、爱交朋友。外向的孩子善于表达、社交,与很多人混得很熟,因为他的知觉和情感的系统比较发达。
 
    我在教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发现了孩子之间的不同。小朋友学说话有两种学习方式:有的小朋友说一个字后再说一个字,说很多不连贯的话,有的小朋友则总是说连贯的话。
 
    我儿子如果没有把一句话组织得非常完整,他就不说话。他喜欢想,想半天后,如果说不准,就停下来又想半天,一直到大脑里组织出一句完整的话后,他才会全部说出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我判断他有点儿偏内向。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事情是他在幼儿园时,一次过生日,我们把小朋友都请到家里来玩。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把我们家闹翻天了。
 
    嘟嘟一个人跑到房间里哭了,他说:“他们为什么还不走?他们太闹了,我受不了。”这从生理原因让我们看到内向和外向的不同。当然,没有所谓的优劣。
 
    对内向孩子的理解与爱
 
    兰妮博士致力于研究内向,她分析内向有如下优势: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懂得停下来品味生活,热爱学习,善于创造性思维,擅长艺术创作,情商高,精通谈话,乐于自处,谦虚,容易养成健康的习惯,是好公民,珍惜长期的友谊。我觉得这提醒我们意识到内向的人有很多优点。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同样的优势,外向的人身上也会有。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外向型的人看起来会更容易适应,人和人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多,内向的人看起来似乎要慢一点儿。这就需要家长帮孩子创造一个“耐寒区”,给内向孩子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成长要素。
 
    第一,确保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密切。家长不会强迫孩子成为一个他不愿意成为的人,不会因为孩子总躲在人身后而忧心和焦虑,而是知道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第二,要教他行事符合自己的气质。帮孩子分析“哈利·波特”系列书中的人物角色:有人特别外向,爱开玩笑,经常组织大家聚会,甚至会为了团队牺牲;还有人不爱说话,性格内敛。但是,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气质去生活。
 
    第三,与孩子建立一种灵活的关系,努力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潜能。当他的才能受到鼓励,孩子就能充分发挥潜能。
 
    第四,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恢复精力的场所。这样,当孩子需要安静时,就能够有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了。
 
    以上可以帮助孩子创造“耐寒区”。不要总讲道理,因为内向的孩子本身就容易思虑过度,太多的道理会让他变得非常焦虑。也不要总反驳孩子,不要跟孩子展开大量辩论,更不要轻视或者忽视他的需求和感觉。要做的事是承认他的感受,跟他换位思考。
 
    今天处理不了的问题,可以约孩子下次再做。如果给孩子造成了伤害,应该向他表示歉意。
 
    理解内向的孩子,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内向孩子很容易产生内疚和耻辱感。一定程度之内,会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行为。
 
    如果内疚感和耻辱感过多,则造成伤害,导致孩子的行为扭曲或者深度自卑,以及自尊水平大幅下降。
 
    建议纠正内向孩子的错误时,稍微说一下就好了。比如,孩子在家里练吉他,吵得你睡不着觉,如果是一个内向的孩子的话,你可以跟他说“妈妈真的有点儿头疼,我希望能够安静一下”,就这一句就好。如果要想阻止一个外向的孩子,可能真的需要父母花很大的力气,因为孩子能量很强、停不下来。
 
    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我带着嘟嘟去博物馆,那时候他三四岁,很爱跑。我发现他影响到了别人,只需要看着他说:“嘘。”就做这一个动作,他就立刻非常认真地看着我点点头,安安静静地跟在我后边。
 
    在对内向孩子的看护和饮食调配上,也跟对待外向的孩子不同。内向的孩子不喜欢变化的环境,你突然把他带到一个特别嘈杂的宴会,他会特别不舒服。所以,在变化之前,要提前明确地告知孩子。比如说:“今天晚上,咱们要参加一个活动,大概需要一个小时,活动的安排是这样的……”要尽量多地让孩子参与到对这个活动的预判和想象中。
 
    活动之中,要多去观察孩子是不是累了,是否需要安静或者需要你去陪他。不要逼着孩子吃东西,我太太小时候被迫吃了她不愿意吃的食物。到现在,她一想到这个食物,依然无法接受。家长不要在食物问题上和孩子较劲儿,世界上的食物种类那么多,少吃一两样,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我们会因为这件事发脾气,其实对身体不好,对心理关系也不好。
 
    所以,内向的孩子可能会有挑食这个状况,家长应避免卷入食物的争斗中。要给他足够的睡眠时间。内向的孩子很需要在睡眠中吸取能量,也普遍需要一个安慰物——一个小被子、一个小毯子等,或者是揪着妈妈的衣角入睡。
 
    作者请内向孩子的父母谨记:对于一个明显羞怯和不自信的内向孩子来说,严厉的对待——包括过分严厉的管教——必然会失败。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内向的孩子变得不与他人交流,极其内向的孩子甚至变得孤僻。他放弃自己的能力,说反正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内疚感爆棚。还有一种可能是叛逆,他去做很多出格的事,成为反面教材。
 
预约鱼火心理捕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