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关系,是你看到了我
谈完“幸福”的话题,便需要谈一下与我们“幸福”息息相关的人际关系了。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谈论人际关系时,谈论的是“友情”。
那么,我们也在这个框架中谈论如何才算是一个“好的友情”。
当然,也可以延伸到“亲情”和“爱情”之中。
Alin跟我提过,她有一个朋友,从小学认识到高中,已经七年时间了。
因为,彼此的兴趣爱好有相同之处,朋友又喜欢找她玩,所以一直联系。
但每一次,一起出去逛街,她只会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自己一看,她就会在身旁一直催着赶时间。
自己和她谈论未来规划的时候,也总会被说不合实际、异想天开。
然后,会跟自己说一二三四应该怎么做怎么做.....
“现在回想起来,大部分的时间里,自己都是在听她讲话,自己关心什么、喜欢什么,她好像全然不知。”
我问她:“这段关系维持的过程中,你内心是什么感受呢?”
“不舒服,总觉得她在贬低我,抬高自己。”
“那么,让你维持这段不舒服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认识好久了。”
Alin和她朋友的模式,一直都不是个例。
每次我问道像扮演“alin”这样角色的一方原因的时候。
几乎都是同样的回答
“她就是这样的啦”“我们认识那么久了”
认识好久了、习惯这样的一个存在了
好像,成为了我们维持一段让自己“不舒服的关系”的理由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过“次级获益”这个概念:
即使看上去,“生病”这件事情让病人特别的辛苦、不舒服,身体要承受很多不适。
但是,在生病过程中,病人收获到“被关注”“被关心”的感觉,也可以逃避工作和责任。
关系存在的本身,高于关系好坏的本身。
不过,这样的关系总是随着时间、随着我们遇到更多的人,而慢慢的与之渐行渐远。
01好的关系,需要彼此维系
“关系”本身来自于很纯粹的感觉——彼此需要。
而“彼此需要”,需要两个人看见对方共同在维持
像alin和朋友的相处之中,
Alin的朋友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她造成了伤害,只是想着自己的需要去行事。
这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只看到了自己,而忽略了对方。
可是一段能够维持下去的关系,总是需要两者的相互付出。只是一味索取而不付出的人,她是很难享受长久的关系。
当alin开始在思索自己和朋友的关系之中,也会慢慢渐行渐远。
因为,在她们两者之间呈现的关系中,并不平等。
而更多的是一方迁就另一方来维持这段关系中。
一段关系中,若有一方觉得委屈。便开始出现了裂痕。
02好的关系,是允许彼此成为自己
有时候,在关系之中,我们会希望对方成为和自己一样的人。
好像,只有我们是“相同”的,有“相同”的乐趣,我们才能够彼此越走越远,才能够了解对方。
比如:
闺蜜A和闺蜜B在大学毕业之后,闺蜜A回到家乡选择相亲结婚,闺蜜B选择北上就业。在之后的相处中,闺蜜A会不停的奉劝闺蜜B早点找到一个好的对象结婚就好,不然年纪越来越大,就很难找到好的另一半了。
但是,闺蜜B并没有把结婚这件事情当成人生的必然之径。
所以,很显然闺蜜A和闺蜜B她们渐行渐远了。
闺蜜A有了自己的“妈妈圈”,而闺蜜B有了自己的“事业圈”。
一个人无法接受另一个人的人生选择与自己不一致之时,也在否定了这段“两个人”联结起来的友谊。
闺蜜C和闺蜜D虽然也是一个结婚、一个拼搏事业;但是,她们从未觉得对方的选择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反而,闺蜜D在闺蜜C了解很多“结婚相处模式”“和孩子的关系”,闺蜜C在闺蜜D也了解很多“同事的相处”“工作上的二三事”。
在这一段关系中,她们可以卸下伪装,袒露自己的焦虑,表达自己的真实之感。
她们在对方呈现最原本的样子,也被彼此接受。
所以,一段好的关系,并不是“我是你”,而是“在你面前,我可以是我自己”。
03好的关系,需要边界感
叔本华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的太近,会被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到寒冷。”
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是随着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与“他者”是两个不同的个体而产生的。
比如,小珍特别关心小强的工作状况,不断为他指导“你应该这样做”或者“你应该不要做那么多”.....
而小强对工作有自己的方式,并不需要小珍“过多”的关涉,甚至是以“我为你好”的名义。
事实上,当我们去关心另一个人。
其本质也“暗含”了自己的某些需要,比如:控制欲、或者通过“指导朋友”的方式来满足自身“我比你强”的欲望。
随着我们在经历不同的人际关系之中,我们也会学习到“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是需要为彼此留点自由的空隙:尊重而不强制,理解而不强求,亲密而不控制。
庄雅婷在谈论“边界感”的时候,这样提到:“我喜欢清爽简单的生活、不郁闷啰嗦的沟通、愉快不复杂的感情、高效率的做事方式,以及可以看到明确结果的事业回报。这是‘边界感’能给你带来的最好的感觉”
04关系的舒适感
李银河在“人为什么活着”的帖子中,谈到了人活着中的“人际关系中的舒适感”:
“没有亲密关系,人会感觉孤独;关系过于黏稠,人会感觉沉重。将周边的所有人际关系调适到刚刚好的程度,才是应当追求的目标。
亲情当中,既要自然舒适,又要划定边界;友情当中,既相处愉快,又不成为负担;爱情关系,既不太过清淡,也不能太过胶着。
总之,使得自己周边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自然舒适,互补愉悦,也并非很容易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