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羁绊:妈妈如何与女儿相处(下)

2020-11-25

自恋妈妈的六张面孔

怎么识别一个妈妈到底是不是自恋?

卡瑞尔·麦克布莱德研究区分了自恋妈妈的“六张面孔”。

第一种面孔,叫作“浮夸外向型的面孔”。《六人行》里钱德勒·宾的妈妈经常跟小伙子们乱开玩笑,参与他们的游戏,在任何场合都是中心。这种浮夸外向型的妈妈是典型的自恋型妈妈,剥夺了女儿应该有的位置。这种妈妈在中国很少,但在家庭聚会时,也能够看到有的妈妈要让自己永远是中心。

第二种面孔,叫作“成就导向型的妈妈”。妈妈要求女儿事事都要比别人强,一定要做到最好。她评价女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通过女儿能够做什么来做出的。

当你说“樊登是一个什么人”的时候,第一种评价方式:樊登是一个老师,会讲课;是一个创业者,每个月能挣多少多少钱。第二种评价方式:樊登是一个正直、包容的人,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对家庭很重视的人。第一种是用一个人外在的东西来证明他在社会上的存在,第二种则是从内在进行评价。一个人只有充满了安全感,才能自然地用到第二种评价方式。

以此类推,我们评判孩子,是说宝贝特别聪明、成绩特别好、特别听话,还是说宝贝性格很开朗、特别懂得关心别人、善于与人沟通?

从内在评价一个人尤为重要。

我觉得,孩子的成绩可能不是太好,可他善于与人沟通,也应该欣慰。可成就导向型的妈妈觉得这不能解决问题,女儿既要能够善于沟通,考试成绩还得是第一名。

第三张面孔,叫作“心身疾病型”。

妈妈总是柔弱,总需要人照顾。有的妈妈跟孩子讲,她的身体不舒服。孩子就带她去看病,做完各种检查,医生却说她没病。可妈妈说换个医院再检查,于是又做了一遍检查,结果依然是没病。妈妈还是觉得不可以,那就再看中医,中医号了脉也说没病……就算所有的医生都说没病,她还要求孩子带她去检查。这样的妈妈往往缺少关爱,等女儿长大了,妈妈便去寻找补偿——去寻找被人照顾的感受。

第四张面孔,叫作“成瘾型母亲”。比如说吸毒、酒瘾、家庭暴力,现实生活中不多见。

第五张面孔,叫作“不怀好意型”。妈妈经常会欺负孩子,孩子表现得好的时候,她经常会出其不意地过来泼冷水,给一些打击,在公开场合又显得彬彬有礼、和蔼可亲。

第六张面孔,叫作“情感饥渴型”。极端的案例是有的妈妈会跟自己女儿的男朋友谈恋爱。

 

 

无论是哪一张面孔,所带来的结果可能都让女儿有如下特征:

第一个是过度在意形象。有很多女孩子已经很瘦了,但是她们说“我还得再瘦一点儿,我还要去做削骨”。她们超出常态地节食,可无论怎样,一看镜子还觉得自己这里不好,那里不对。

看了这本书,我才理解了以前的一个段子:男人照镜子的时候,无论身材怎么样,都会觉得自己还挺健壮的;女人一看镜子,无论身材好不好,都会觉得“哇,怎么这么胖”。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女儿可能从母亲那里被过度要求,导致女儿觉得自己的形象不够完美,还要再美。就像一些演艺人员,已经很美了,还要不停地整容。

第二个是永远自我加压。自我加压的好处是出色、成功,缺陷是感受不到幸福。她觉得等自己有了哪种成就才能够幸福,没有的时候,就不幸福。

一生都在要求自己做到下一步,才能够享受生活,但幸福是一种能力,只有当下幸福才是幸福。

最后一个是向外寻找补偿。很多好女孩没有找让自己这一辈子都开心的人做伴侣,而是找了一个“妈”——找了一个能够给她带来妈妈没有带来的感觉的人。

因为女儿没有得到母爱,所以她找对象会找一个宠着她的人。她并不爱这个人,但这个人对她足够好,对她逆来顺受。她以前被妈妈欺负,后来找了可以欺负的对象。她根本不是出自爱,而是出自依赖,或者欺压,能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她的婚姻未必会幸福。

四步走出自恋的深渊

《母爱的羁绊》提供了四个步骤,帮女儿走出妈妈自恋的深渊。即便有的妈妈已经去世了,这四个步骤也能对女儿有帮助。

第一步,首先要告诉自己,感受比外表更重要。比如,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圣人为腹不为目”。意思是说,吃东西吃饱就行了,不必把东西做那么好看,好看就是浪费。又如,有个地方住就行了,不讲究外在装饰。

这一点,孔子跟老子有区别:孔子讲究文质彬彬,人既要有文又要有质,才能够被称为“君子”;老子说文的东西不重要,有质是最重要的。自恋的妈妈们过于看重文,女儿要学习建立起新的意识:外在的表现重要,但内在的感受更重要。

第二步,慢慢地从母亲身边独立出来。女儿可以尝试着搬家,搬到离母亲稍微远一点儿的地方。也可以尝试一些小事,不按照妈妈的想法去做。要慢慢地让妈妈知道,女儿是有底线的,有些事是自己的原则,女儿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应该自己来做决定。

第三步,治疗中,要和母亲和谐相处。

我以前参加过一个德国的心理学训练营,做家庭系统排列。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在心里说:“我原谅我妈妈了,虽然我妈妈很自恋,虽然我妈妈没有爱我的能力……”而是要感谢——感谢妈妈用她的方式把我们养大。在心里对妈妈讲讲感谢的话,有可能母女之间的关系就会逐渐发生变化。即便有的家庭,妈妈已经不在了,女儿也可以想象妈妈,并在心中对妈妈表示感谢。有很多女孩,在家庭里所受的煎熬让她无法理解妈妈,但如果想要达到自我治疗的效果的话,要努力尝试。

作者卡瑞尔提醒女儿们,对妈妈的理解,能够超越过去那种做一个不高兴的、受伤的孩子的感觉,它让你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

最后一步,要学会建立爱的体系。

妈妈自恋的习惯不能遗传下去,女儿要学会去关注自己的下一代。当女儿把这份爱给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时,自恋的“魔咒”就会即刻被解除。否则的话,它会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导致一代一代的女人都生活在内疚、减肥、痛苦和不满足中。

读这本书,我得出的结论是,一位女性,如果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得内心富足、开心、快乐,一定要调整好自己和妈妈的关系。

在教育女儿这件事情上,父亲真的没有妈妈重要,尤其当妈妈是一个自恋型的妈妈时,父亲也会被她管束。女

性可以去做的事就是自己了解这些知识,必要的时候,带着妈妈去进行心理治疗。

我在家庭系统排列时,学到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理顺母女关系:当妈妈表现出种种状况的时候,女儿要学会跟妈妈说“你是大的,我是小的”。这句话是有疗愈效果的。

比如,妈妈跟爸爸出现一些情况时,女儿会意识到,这不归我管。女儿不在父母面前扮演父母的角色,不管父母的争执,只负责照看他们的健康。

此外,女儿不介入父母的生活,扭头出门,把爱给自己的孩子。这时候,女儿才能够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而不会被妈妈的自恋所培养出来的那种剥夺的价值体系束缚住。

预约鱼火心理捕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