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上)
被拒绝是件可怕的事情
羞怯的人,难以好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意见。
美国的社会学教授Brian Gilmartin曾经针对羞怯人群做过一个跨时10年以上的调查。他采访了300名非同性恋取向的腼腆型男性。主要来自纽约和洛杉矶,也有几个人来自美国南部。
访谈在7所大学展开,计划用时3小时,但实际不少采访持续了4小时左右。调查主题是社交退缩行为(social withdrawal)。
年龄在30岁到50岁之间,未婚,性格内向害羞的100人。在这之后,会用“羞怯的成年人”来称呼。年龄在19岁到24岁之间,未婚,性格腼腆的200人,则会被称为“羞怯的大学生”。
相对地,年龄在19岁到24岁之间,非腼腆性格的200人,会被称作“有自信的大学生”。
这里,“羞怯的大学生”和“有自信的大学生”是从相同的社会背景中抽取。
Gilmartin在著作The Shy-Man Syndrome(Madison’s books)中的“是否认为表达自己的情感很困难”这一题上,66%的“羞怯的大学生”和93%的“羞怯的成年人”都选择了“是”。
而“有自信的大学生”里,只有19%做出了肯定回答。对“你小时候很安静,不怎么哭”这一条,有73%的“羞怯的大学生”和86%的“羞怯的成年人”选择了“是”,而“有自信的大学生”里,只有16%做出了肯定回答。
显而易见,和有自信的人相比,羞怯的人更难以表达自己。
人会恋爱。羞怯的少年也不例外。然而,他们却无法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为什么呢?因为害怕被拒绝。还有就是,不知如何开口。
羞怯的年轻人即使心里很喜欢对方,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是从远处默默守护。偶尔有机会坐在对方旁边,也不会搭话。
别说是恋爱了,连普通的交流都要暗自压抑。其实是有不少可以成为朋友的机会的,但是他们抓不住,无法把握机会。这样一来机会简直就变成了令人郁闷的时刻。
如果需要自己努力搭话,去构筑人际关系,那就还是一个人待着吧。自己不具有那样的能量。因为缺乏自信而无法表达自己意见的人,总是在忍耐,慢慢地就变成了阴郁的人。
他们经常会感到孤独。他们心里已经因为孤独在哭泣了。但表面上,反而常常会做出强势的表现。慢慢地,他们就失去了温柔待人的心。
慢慢地,他们就失去了温柔待人的心。最危险的,就是习惯了这样的孤独。无法表达自己意见的焦虑羞怯的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
正因为如此,他们受伤的心更加难以痊愈。
因为人需要通过把那些负面的情绪释放出去,才能得到治愈。就像堵车一样,心灵长期处于堵塞的状态。由于意见与感受得不到表达,负面情绪会逐渐积累,更加动弹不得。
于是他们就会焦虑,感到压力。与之相随的则是孤独。而孤独,使原本因无法表达情绪带来的焦虑感进一步放大。
在回家的电车上,心里想着“难以原谅今天课长的态度”。但其实如果在当时火大的时候,向课长发出过抗议,那回家时的心情也会好过一点。
或者是,和关系好的同事找个地方喝一杯,讲讲课长的坏话,这种愤怒感也会得到消解。
羞怯的人因为难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会给人谦虚的印象。但这并不使他们感到满足感。自己言辞谦逊,而听着这话的人就那么接受了,也会感到不舒服。
比如,其实自己是觉得自己英文不错的,但会谦逊地说“我的英语也就是……”对方如果说“啊这样”,就会不开心,私底下会想说那个人的坏话,觉得那个人讨厌。
因为想要被尊敬,被喜爱,而做出谦虚的样子,并不是真正的谦虚。因此才会因为对方就那么接受了自己的话而心存不满。
羞怯的人常常妥协。虽然妥协,但并不是从心底接受了对方的意见。所以每次妥协,愤怒就会在心里增长,然后变得烦躁。
我写过一本《电车是“心灵的休息室”》(PHP研究所出版)的书。总是烦躁不安的人,在电车里,会思考,为什么自己会这么烦躁。也许羞怯的人也会在那本书里找到自己的原因。一直以来,无论是否愿意,总是要向别人妥协,被压抑的愤怒或许正是原因。
不说“NO”,默默忍受羞怯人群里,有一些人患有无法与人视线相交的“视线恐惧症”。他们不知道与人四目相对后该怎么做。如果明确地知道自己要怎么做,即使与人视线对上,也不会不知所措。
但是羞怯的人本身是没有主见的人,大概这是他们害怕与人目光相对的原因。
即使是在便利店结账时,也不敢抬头。总之,先躲开他人再说。而做事的时候,也不会去主导,因为担心自己主导了,结果却不会令对方满意。更准确地说,比起无法拿到主导权,常常会发生主导权被别人拿走的情况。因此容易被狡猾的家伙利用,变成冤大头。做生意或做其他事情也很容易失败。
以美国社会的背景为例,当这样的人被告知“没什么可担心的,请在这里签名就好”时,就会直接把字签了。“不,我不太理解这些条款的意思,我需要与我的律师商量后再决定”,其实很想这样说,但说不出口。或者可以干脆说“我不太明白,没办法签字”,或是说“我想再考虑一下再说”,但他们哪句都说不出来。
兢兢业业工作获取的劳动所得就这样轻易被人拿走,这既是羞怯的人的悲哀,也是他们的特征。自小时候起,他们所见到的世界,以及他们自身被世界对待的方式,这两者之间,并没能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从小他们的父母就没有做到正视他们的需求。因为习惯了逆来顺受,长大成人之后,在关键的时刻也往往会流露出软弱。如果被有心计的人逼着他们做某种决定,他们即使心里不情愿,也往往会让步。
举个最近日本的例子,有个被装修公司骗钱的案例。
羞怯的人即使内心明明知道有时不说“不”的话,会令自己蒙受损失,也难以拒绝别人的要求。说“不要”其实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羞怯的人对将自己的想法公开这件事本身就心怀畏惧。
其实不光是被装修公司,羞怯的人常被各种各样的人当作冤大头,这其中也包括他们信赖的人。
因此羞怯的人容易得抑郁症。得了抑郁症,说“想要去死”这样的话时,其实是想要有一个出口,把心中的怨恨释放出去。在抑郁症边缘的人感到悔恨不甘时,不会因为想要发泄而对外表现出攻击性,他们会把这种情绪内化,产生“死掉就好了”这样的念头。
也正因如此,周围的人并不太能觉察到他们悔恨的情绪,有心计的人反而会看准他们的弱点更加得寸进尺。最令人感到痛苦的,莫过于得知自己被欺骗。“骗得我好苦”,这样想的时候内心想必是无比苦涩的吧。
然而羞怯的人,因为太孤单,常常会把客套或者是装出来的亲昵当真。另外,他们也不太会去怂恿别人做某件事。因为害怕向别人推荐了什么,而并不合对方的意。因为从小就总是压抑着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逐渐变得不是很喜欢自己。因为并不快乐,也就不觉得活着有多么好。
根据前文提到的Gilmartin的问卷调查结果,针对“人生有许多有趣的事”这一条,“羞怯的大学生”中做出肯定答复的仅有34%,而“羞怯的成年人”里仅有20%。
羞怯的人因为想做的事总是做不了,无论干什么,都难以产生类似满足感、安心感、达成感这样的正面情绪。就好像总是在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所做的事情可以带来正面情绪,就可以知道“以后像这样过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