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下)
2020-12-04
“哇,那个人好厉害!”对别人表现出这种崇拜尊敬的感情时,说不定就碰触了自卑感强的父亲的逆鳞,然后被责骂到半夜两三点,这样一来他们便再也不敢随便去表达。因为养的小狗死掉了,伤心得不能自已。这时听到父亲说:“堂堂男子汉为了一只死掉的狗难过成那样,真是个废物。”
从那以后,他们就不敢再流露出悲伤的情绪。这种恐惧,在长大成人后,仍会深深刻在记忆深处,难以消逝。
想说些什么的时候,这种记忆深处的恐怖就会苏醒,令他们因为害怕而什么都不敢说。即将开口的一瞬间,身体的恐怖记忆也会一瞬复苏。所以无法表达意见,无法展现自己。
于是他们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心门紧闭的人,是被儿时的恐怖支配的人。如果能在恐怖的体验发生之后很快得到抚慰,也不会有这样的后遗症。但羞怯的人,往往在这样的经历之后,没有得到任何的抚慰。
如果当时能有母亲一样的角色存在,或许就可以让他得到治愈。没有经历过这种恐怖体验的人是难以理解这种恐怖的运行机制的。有这样一位名人。
饭局之后,有人和他说:“为您准备好车子了。”他明明有车,却没能说:“不用了,我开车过来了。”而是把自己的车搁在那儿,用别人备的车回去了。当听到“为您准备好车子了”时,在拒绝了别人之后被讨厌的那种恐怖一瞬间在全身游走,于是就没能开口拒绝。
在他小时候,就曾因为拒绝了对方的好意而经历了可怕的体验。这段经历深埋记忆中,使得他在长大成人之后如同条件反射一般地说了“谢谢”,等他察觉时就已经脱口而出了。
一匹马听了某种声音之后,人们便给地板通电。循环往复几次后,即使仅仅是播放声音,不再给地板通电,马也会在听到声音后扬起蹄子。
“事实上,这匹马的行为,放在过去(通电时)是有意义的,而放到现在,只是固执而无意义的举动。”就像马条件反射似的扬起蹄子一样,羞怯的人在想要展现自己的那一瞬间也会被恐怖支配而选择闭嘴。
没有小孩子能够在独裁式家长的控制面前自由地表现自己。有人会对受欺负的小孩子说“那就骂回去啊”,这样说的人一定没有体会过反抗带来的可怕后果。
事实上,如果是在家长独裁的家庭里长大,是根本没有“还嘴”这回事的。所谓家长独裁的家庭,是不允许服从以外的事情发生的。柔顺、听话是最高的美德。他们的小孩儿总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总是在害怕。他们是在把服从当作美德的环境里长大的人。而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并不会简单地消失。在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环境下长大的人是难以理解这些的。
同样生于这个世上,另一些孩子,会被鼓励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情。一些人出生于地狱,一些人出生在天堂。对一些人来讲,人间即是炼狱;对另一些人来讲,人间就是天堂。
小时候没有体验过恐怖的人,是怎么都无法理解“害怕得开不了口”这种心理状态的。当对方说出与自己的想法相反的意见时,一直逆来顺受的人除了把自己封闭起来,不知道还可以做什么。而把自己封闭起来是怎样令人不愉快、令人难受的,光凭想象也是很难体会的。那是一种深深的绝望和孤独。那是一种自己的感受无人理解的、悲伤和愤怒交织的复杂的情绪。
感到纠结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对应,除了把内心封锁起来想不到别的对策。羞怯的人就像这样,不知道压抑了多少原属正当的攻击性。压抑自身的攻击性本身,便是在无意识地付出代价,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失去自信。即使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没有自信。
“看守”与“犯人”的关系羞怯的人,自小时候起,就活在由“看守”和“犯人”构成的人际关系里。“犯人”虽然会去迎合“看守”,但并没有从心底喜爱“看守”。
Zimbardo做过一个有关“看守”和“犯人”角色的实验。所有参与实验的人事前已通过心理测试,可以看作心理健全。扮演“看守”角色的人最开始还只是傲慢无礼,后来变得对“犯人”角色的人行为残忍,再后来,表现出施虐狂的特性。
而“犯人”那一方面对这样的力量,感到苦楚、无力,最愚蠢的是,他们逆来顺受地接受了所有的规则。
“犯人”一旦反抗,会受到惩罚。而家长独裁之下的小孩子,就是和这种设定类似的情况。羞怯的人小时候就是活在这种类似“看守”和“犯人”构成的环境里的。所以他们当然会性格柔顺,迎合别人是他们学到的生存法则。
Zimbardo提到,部分极端羞怯的人,他们的身体里同时存在着两种人格角色。在日本,欺凌别人的人和被欺凌者,常常是同一个人。小学时遭遇霸凌的人,中学时变成了施害的一方,这种转变会让他们排解心中郁结的恨意。羞怯的人在作为“犯人”一方存在时,“想要成为的角色”其实是“看守”。
对羞怯的人来说,他们“理想的自己”和“实际的自己”之间存在很大的偏差。因此他们每天都会有很重的心理负担。通常他们在感到烦躁的同时,会无意识地顺从他人。
羞怯的人害怕与人有矛盾。他们不会说出自己的意见,因为担心会与别人的意见不一致。与人对立会使他们觉得尴尬和无所适从,与其让事情发展成那样的局面,他们宁可选择缄口不言。因为胆怯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
他们是有想要说的话的,心里其实比一般人还要任性,想说的话比一般人还要多。明明这样,表面上却表现得比一般人更加顺从。所以他们自然心里会比别人有更多的不满,但这种不满他们也是不会说的。
然而如果长期以来都不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自己也会逐渐不知道想要什么。最后就变成尽管不知道为什么,但心里就是觉得不舒服。选择“不说”的人们至今为止关于羞怯的人,我们用的都是“说不出”这样的字眼。
但实际上,他们是“选择了不说”。当然,自己会觉得是“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但是如果把潜意识也考虑进去,其实还是自己“选择了不说”。也就是说,他们尽管下意识地想要表达,但会受制于潜意识里的恐怖记忆,而最终选择缄口不言。
在“说”与“不说”这两个选项之间,在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恐惧,而选择了“不说”。“你是先做了某件事,再为自己的行为加上可以作为行动理由的动机”,持此观点的人是《自我创造的原则》(三笠书房出版)的作者——美国著名的精神科医生GeorgeWeinberg,他认为,潜意识里的这种恐惧,在每次想说却最终选择不说时,都会进一步增强。
也就是说,羞怯的人这种羞怯的特质,往往会越来越严重。从Gilmartin的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年纪更大一些的羞怯者,和年轻的羞怯者相比,羞怯的特质更加突出。我们会有意识地去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行动。潜意识里,也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但这并不会构成问题,也不在我们考虑之列。
所以就像澳大利亚的精神科医生BeranWolfe所说的那样,幸福与不幸都是呈复利增长的。这与刚才提到的GeorgeWeinberg的观点——“人的行动会加强它背后的动机”不谋而合。我们做生意时,会选择交易的对象。
去买东西时,会根据价格,或是品质做选择,也会选择去哪里的店里买。这类选择是每个人都会做的。
我们是有意识地去做这样的选择的。我们进了餐馆,会去看菜单,琢磨吃什么。
人们都会很自然地考虑,是选择吃拉面呢,还是吃咖喱呢?但其实,我们是无意识地规避掉了很多东西的。事实上这种规避也是一种选择,就像刚才所写的,是潜意识里做出的选择。无意识的不满之前提到,羞怯的人“说不出自己的不满”。
为什么呢?因为想被大家喜欢。因为想被喜欢,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谁都是笑脸相迎。但心底是有不满的。这种做法会使得压力大量积攒。结果是,羞怯的人什么都不说,也并没有感到满足。他们是一种走投无路的沉默。不满在心中越攒越多,而无法对别人展现的攻击性会被内化,冲着自己来。所以,有人会得抑郁症,有人会失眠。有的人自己能意识到这一点,有的意识不到。但比起一般人,他们的不满没有出口。
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教授Kretschmer,把这种释放感情的能力称作“传导能力”。而羞怯的人,不具有这种“传导能力”可以让他们处理积攒下来的情绪。因为他们自小就习惯了通过压抑自己来获得别人的喜爱,因此会一直忍耐,想说的话也不说。但是心中的不满不会因此而改变。这种不满有时会被挤入潜意识,有时他们自己也能意识到。羞怯的人从小学到的交往方式,就是迎合别人。心中的不满却每一天都在不断地积攒。
在本人尚未察觉时,这种不满就已经积攒到了一个惊人的量级。这对人的性格也会造成影响。羞怯的人好像对一切都有不满,任何事物都可能令他们感到不快。别人无论怎么做,都会令他们感到火大。
潜意识里,或许别人的存在本身就已经令他们不爽了。但这些他们都会忍耐下来。因此他们变得抑郁,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为了被上司喜欢,而压抑自己的感受,变成让上司觉得容易相处的部下。反过来,想要被下属喜欢的上司,也会克制自己的任性。从部下的视角看,就是个好相处的上司。
因为想被恋人喜欢,而压抑自己的脾气。想被配偶喜欢,压抑自己的情绪。虽然说是压抑自己,也并不是说出于为对方着想而这样做,而是因为害怕被对方讨厌而压抑自己。人感到恐惧,就会把心门关上。而这种恐惧,以及由恐惧而滋生的不满,会破坏这个人的沟通能力。一旦没有了沟通能力,努力就很难得到回报。出于为对方着想而做的事情,反而会惹得对方大动肝火。
就这样各种尝试都没有成效,羞怯的人心中就会有怒气。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会选择压抑这种愤怒。愤怒找不到出口,就会转而攻击自己,人就会抑郁。
这就是Zimbardo所说的,“羞怯的人容易得抑郁症”,就是这么回事。

预约鱼火心理捕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