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北大硕士毕业,因求职屡屡失意,无奈回乡当油漆工,月入两千
人的一生追求各有不同,有人追求财富名誉,有人追求权利享受,也有人只向往平凡快乐。正所谓“穷达皆为身外名,公侯可废刀头取”,北大研究生苏黎杰就用亲身经历诠释了这句古语的真谛。
知识的力量想必大家都不可否认,拥有学识的人通常都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学历如今也是很多年轻人在求职就业时十分重要的敲门砖,能有一个好大学的学历,在日后的就业问题上就会获得更多更好的选择权利。
而我国的最高学府实际上非北大和清华莫属,在大家的印象中,从北大或者清华毕业的学生,都会找到一份体面而又稳定的工作,家庭的生活也会随之改善。但是就是这样的观念当中,却有一位北大毕业的女研究生,求职之路十分坎坷,现如今在家当油漆工,月薪2000生活艰难,这也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北大硕士苏黎杰。
苏黎杰出生于河南的一个普通家庭中,苏黎杰的父母都是乡里工厂的工人,家庭条件也是十分一般,苏黎杰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而十分早熟懂事,孝顺、爱学习就是苏黎杰的代名词,苏黎杰也因为从小看着父母辛苦的劳作而默默下定决心,好好读书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北京大学就是她从小的梦想,“我一定要考上北京大学”就是从苏黎杰孩提时代就一直坚持的信念。有梦想的孩子总能够清晰地找到方向,这让她在同龄人中有着飞速的进步,苏黎杰刻苦的学习也为她带来了成果——优异的成绩。在苏黎杰看来获得新知识就是她最快乐的时刻。
但是生活也并不是能一帆风顺的,自信满满的苏黎杰在高考时的成绩比自己预估的要低了许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学习,却在高考时折了戟,苏黎杰的高考成绩比平时的模拟考成绩低了几十分,这样的落差让苏黎杰也十分痛苦,苏黎杰并没有听老师和父母的劝说,重新读一年,在反复的思考后,苏黎杰还是在志愿上填下了河南大学,苏黎杰的心理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
“曲线救国”应该是苏黎杰当时内心中最坚实的想法,她从高一届的学姐那里得知,即便高考有失误,但是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在大学毕业后考取北大的研究生,也正是因为学姐的这一番话,让苏黎杰从踏入河南大学的第一天起就立下了考研的目标。和以前一样,自律的苏黎杰依旧在大学里努力的学习,和同龄人不同,苏黎杰在身边人都在讨论吃喝玩乐时默默学习;在别人恋爱时苏黎杰想着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在身边人想着如何逃课时,苏黎杰却在想着蹭课。
清晰的人生规划、茁壮的成长欲望让苏黎杰一直保持着自己好学努力的习惯,也正是如此的付出让苏黎杰成为了整个学院最优秀的学生。在大学,苏黎杰不仅保持着优异的成绩,还突破了自己性格的缺陷,积极参加社团让她不再内向,优秀的苏黎杰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和校内一等奖学金。
苏黎杰在不断的努力终于获得北大研究生的录取通知,这次的她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进入最高学府后的苏黎杰也不曾松懈,她很珍惜自己的难得的机会。然而就在一如既往的努力中,苏黎杰还是感受到了差距,在苏黎杰身边充满了全国最顶尖的人才,再如何努力的苏黎杰都很难超越这些人。
苏黎杰在相处中慢慢找到了原因——基础的差距。苏黎杰身边的同学基本上都有着一定的家庭基础,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苏黎杰这种工薪家庭所难以企及的。这种很难通过努力就追平,这涉及到了社会阶层和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差距。成绩平平的苏黎杰在明白了这些后,开始慢慢的接受平凡,接受平凡的自己、平凡的家庭。苏黎杰从小的优秀到了北大瞬间被击垮,这样的差距让她慢慢的丢失了自己的信心。
在北大研究生毕业后,苏黎杰没有选择继续深造,而是开始找工作。苏黎杰的应聘之路也因为信心的受挫而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她总是担心自己的问题,普通话不标准、形像普通诸如此类的小问题。即便苏黎杰手上拿着全国最高学府的研究生学历,苏黎杰也未能如愿的找到一份好工作,几经周折,苏黎杰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油漆工,一个月拿着两千块,这样安稳但是辛苦的工作却让苏黎杰十分自在。
结语
学历的作用是能力的体现,但是学历不能为生活定下基调。如何生活、如何接受和享受生活的决定者是自己,而非学历和他人的说法。苏黎杰选择了让自己快乐的生活并没错,学识不等同于学历也不等同于能力,相较于很多人来说,苏黎杰是一个真正能够面对生活的勇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