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孩子大脑最好的三个方法:运动、阅读和游戏

2021-08-22
人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一样,孩子想要一步一步走到终点,除了学习,还需要运动、阅读和游戏。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孩子可能未来就这样了……

来自台湾的儿童教育专家洪兰教授认为:
01

而是赢在转折点

她告诉大家,大脑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尤其0-12岁孩子大脑处于发育期,大人一定不能打孩子,特别是打孩子的头部。

而大脑一旦损伤,人就会在生理机制上遭遇障碍,日后再怎么通过后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所以,在她看来,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3岁定终身”等说法。
人生是马拉松,争的是终点,不是起点,要跑到终点才是贏家。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开窍慢,洪兰教授引用两句经典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学习是“学+习”。
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02

“孩子有一生的时间需要学习,不需要催他,也不需要急于一时一刻,但是情绪处理不当,会使孩子厌恶上学,甚至产生负向人格。”

拿学习这件事来说,主动的学习才有用,被动学习没有用,孩子想学,偷着学,学得最快。
汶川地震后幸存者大脑结构图显示:这些人脑部主宰情绪、记忆功能的部分,在25天内就出现了变化,产生焦虑,忧郁或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等症状。
她还分享了一个小故事: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的妈妈曾说过,马友友从来不会因为他大提琴拉得不好而挨打。
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情绪,这是建立好的学习氛围的前提。
家庭是最早的学习场所

言传身教,为什么身教这么重要?答案在于模仿的力量非常强大。

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因为,父母所制定的规矩和限制并不会让孩子感到难受,相反的,这会形成一种规矩,让他们有安全感。
她说,我们是透过被人管理才学会管理自己。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洪兰教授分享了一个实验结果:
等到2008年到这些人38岁时候,研究结果发现,影响他们快乐和生活满意度最高的因素,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智商或者学业成绩,而是自知与责任心
成功的人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的人。
父母亲以平常心待之,那孩子自然也会有一个放松的心情。
成长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
于是,给孩子买很多很昂贵的玩具。
实验把一只老鼠,两只老鼠,10只老鼠分别关在一起,实验结果显示,2只老鼠在一起的脑部神经和10只老鼠放一起的并没有任何区别。
因此她得出结论,孩子成长,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
父母一定要给到孩子足够的陪伴,尤其是在孩子生命的最初的几年,这几乎奠定了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
在哪里跌倒

如何对待孩子犯错?

当你犯错时,重要的不是这个错误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错。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似乎已经成为了一条铁律。
为什么呢?洪兰教授又引用了一句经典名言。
大人会嫌孩子不好,主要是因为拿孩子互相比较。
孩子只能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应该奖励他。
也就是说,大脑是个有限的资源,很少人得天独厚样样都好,所以我们不必去苛求孩子。
但是爱因斯坦到三岁才会说话,如果生活在现在,会被认为语言迟缓,他的私人书信及日记被公布后,有人认为他是阅读障碍者。
因此,教育者应该顺其自然,要教会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接受自己的短处。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你会看到他的长处;用正向的态度去看事情,你会看到解决的方式。
允许孩子犯错

要允许孩子犯错,只是不要犯第二次错。

洪兰教授说,不要因为孩子做某件事做的不好而骂他。
同理,如果我们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每天因为分数打骂孩子,孩子会不会因为恐惧学习而变得畏手畏脚?
为什么呢?因为挫折是一种不良的情绪,而孩子的成长可以以长带短。
“允许孩子犯错,让他从错误中学习经验,如此才能不再犯同样的错。”
发展孩子大脑最好的3个方法

什么样的生活经验可以使神经活化得快,分支得密?

1. 运动
所以,肚子饿的时候,做功课没有效率,刚运动完让孩子去做功课效果好。
因为,运动使大脑加速运转。
实验表明,有运动的两岁老鼠大脑与六个月大的老鼠一样年轻,有运动的老鼠大脑遭活性氧氧化分解的脂肪与DNA更少。
游戏不是学习的敌人,它是学习的伙伴,游戏是大脑成长的营养剂。
孩子游戏的时候,想象力在发挥,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根本。
小时候不会跟别人玩的孩子,长大后只会玩电子游戏,因为只有电玩这种没有生命的玩伴能够忍受孩子重复、不合理的咒骂和殴打而不离去。
儿童游戏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经过提取后,能帮助神经分叉快速地生长。
在洪兰教授看来,说话是本能,阅读是习惯。
阅读是让孩子“静下心来”深入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无限延展。
那么,如何增加阅读能力呢?
要让孩子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因为凡是走过都会留下痕迹,广泛阅读会增加一个人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东西。
因此,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都应该学会不断自我成长。

作者:洪兰教授,台湾儿童教育专家,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预约鱼火心理捕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