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婆术式辩论思维
在合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中用到的“产婆术”式辩论技术,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苏格拉底(∑ωκρ τη,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他从小跟着母亲到别人家去接生,帮助递递器械、打打下手,这一段生活经历在苏格拉底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从助产中得到了启迪,创立了一种教育方法,他称其为“产婆术”。他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反诘式”形式中,即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错误。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苏格拉底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的特点是,谈话是借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在谈话过程中,苏格拉底偏重于提问,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而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地诘询,使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给予智慧的启迪。
整个过程仿佛产婆帮助孕妇生产下婴儿一样。它分四个步骤:
一是讥讽,即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认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
二是助产,就是帮助对方抛弃谬见,使他们找出正确的、普遍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帮助真理产生。苏格拉底曾经对朋友说;我母亲是产婆,我向她学到了接生术。所不同的是,她是肉体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
三是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善行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美德。
四是定义,就是把单一的概念归纳到一般的东西中去。有一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
一天,苏格拉底和一个非常自负的、名叫尤苏戴莫斯的青年讨论人需要不需要学习,学习时需要不需要请教师的问题。其中有一段涉及到正义与非正义的辩论:
尤:当然是非正义一边。
苏:偷盗呢?
尤:同上面一样。
苏:奴役人呢?
尤:也是如此。
苏:看来这些都不能放在正义一边了。
尤: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一边,简直是怪事了。
苏:那么,如果一个被推选为将领的人,率领部队去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能不能说他是非正义的呢?
尤:当然不能。
苏:那么他的行为是正义的?
尤:是的。
苏:倘若他为了作战而欺骗敌人呢?
尤:也是正义的。
苏:如果他偷窃、抢劫敌人的财物,他的所作所为不也是正义的吗?
尤:不错。不过开始我以为所问的都是关于我们的朋友呢。
苏:那么,前面我们放在非正义方面的事,也都可以列入正义一边了?
尤:好像是这样。
苏:那么,我们是不是重新给它划个界线;这一类事用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用在朋友身上就是非正义的了。你同意吗?
尤:完全同意。
苏:那么当战争处于失利而又无援的时候,将领发觉士气消沉,就欺骗他们说援军就要来了,从而鼓舞了士气。这种欺骗行为应当放在哪一边呢?
尤:我看应该在正义一边。
苏:小孩子生病不肯吃药,父亲哄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孩子因此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行为又该放在哪一边呢?
尤:我想这也是正义行为。
苏:又如,一个人想自杀,朋友们为了保护他而偷走了他的剑,这种行为该放在哪一边呢?
尤:同上面一样。
苏:可你不是说对朋友任何时候都要坦率无欺吗?
尤:看来是我错了。如果您准许的话,我愿意把说过的话收回。
有感觉吗?最好的沟通,不是提建议,而是提问题,促进他人自己把事情想清晰。
产婆术式的提问法则:
1、首先,克制表达的本能:起码在对话的前半段,不要说自己的观点,不要给对方提建议。
2、然后,用封闭式提问跟对方核对主题。
3、表达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但愿意陪对方聊。
4、继续向对方提问。
苏格拉底式的沟通方式,在他人跟你聊他的问题时,你不必有正确的答案,也不必有丰富的经验。通过这种提问方式,促进对方自己去想,这样的沟通技巧会大大增加你的人际关系中的价值。
苏格拉底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就是“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被称为“问答式教学法”,对后世的教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