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高远—议备留学生心理动态(上)
放风筝的人,都希望风筝飞得更高更远,我的学生都是留学生,我那牵风筝线的手充满了深情,目光紧跟随风筝飞翔的高远,安全回归成了放风筝人自然方程式中的期待……
一、概念解释
留学的对象:公立学校的留学生,国际学校的留学生,已经回来的留学生准备再留学
备留学心理动态的变化:生理年龄,心理变化,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留学的,自主留学与被留学的心理动态发展是不一样的,一旦选择留学,心理状态就会随着时间的流淌而产生变化。
备留学生是指: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
二、风筝的取材与制作风筝的框架结构
留学生的心理素质动态变化;学术素质动态变化;身体素质动态变化。
1.已点亮区
国际学校学生当下的状态。
每年我国都有浩浩荡荡的一大波学生出国留学,当下国家实力的进步与快速发展与他们学成归来的贡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留学生中,有的家境良好,有的来自于普通的家庭。他们有的没有后援和依靠,他们需要自己披荆斩刺,靠自己优异的成绩去攻读学位。他们唯有全力的奔跑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对于留学生来说,他是怎样开始异端旅程的?这段旅程对他们的人生又有多大的影响呢?
选择本土留学的切入点分为:幼儿园(2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4年),本文主要议论的是本土国际学校中学生的备留学的成长动态历程。
在相对健康完善的本土国际学校,学生会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它领导着学校各种由学生组成的社团的建立与成长,学生会主席,学生会的组织架构,在学生团体中具有非常高的核心凝聚力。他们对校董会,对学校设立的各个社团,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他们代表学生的利益,与校董会参与讨论学生的需求,参与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参与学校对于学生所要宣传的传统文化的维护与发展,有时也会参与到学校规章制度的设置与改变。
所以说,校学生会是学生们的核心组织。如果学生对学校要改革的规章制度或决定有不同意见,学生会将倡导全校学生加入,一起对这项决定进行投票与否,甚至会带领学生代表与学校进行良好的沟通来达成符合学生需求,又不妨碍学校正常发展的合理化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学术,社团,学生会需要的运营资金,包括学校支持的资金不足所产生的缺口,各社团拉赞助的申请与分配。学生们通过这些校园小社会的行为活动,就慢慢的成长为具有现实中社会化的思维格局。
在这些事情的锻炼发展以及谈判可行性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焦虑,担心,害怕。他们在挣扎与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分化自己的内核,在体验的过程中,会较早的进入社会化成人活动状态。
介于学生的自身年龄都比较小,但所从事的活动,却带着成人的心理,这个活动就处于一种成熟与非成熟的碰撞之间,而自我内在或潜意识都存在一个非具体化的锤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焦虑,失败,成功,都是促进自我成长的一部分,心理弹性也在变化中进行自我调适。
总的来说备留学生心理动态可以分为:学术考试焦虑,适应校园社会化程度的焦虑,去校园社会化。这些焦虑的的不适应和处理以及变化,表象的背后也隐藏着青春期心理自我调节的功能。
国际学校的备留学生表象是放养,校内各种活动琳琅满目,各种国际学术性比赛不胜枚举。
万圣节,圣诞节,talent show,猥琐舞,多元饮食show,international award (爱丁堡公爵国际奖)商业社团活动与大赛,自我组办筹备商业活动的资金筹集,可行性报告的论证的实地执行!
由于种种活动的多元一体化管理发展,让备留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力有了无限上涨的空间,也为他们适应跨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1)理论依据
马洛斯理论认为大多数人不能成为自我实现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自我实现动机不足;二、害怕尝试,固守现状;三、文化环境的障碍。
备留学生表象是放羊式放养,而实际上蕴含着太多的,看不见的,自我促进的成长因素,在时间的发酵中,他们会慢慢的形成自我内在站立的框架结构,并影响着本我,在自我成长中推动自我教育与自我能量的储备,以看不见的形式进行内在自我裂变,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在表象的放养过程中,让他们学会了,什么叫自律,在发散的过程中去学会自我整合。所以说表象的放养式养育 ,是最难的养育 ,放养好像是没有规矩的,松散的,不成型的,看似没人管理的成长,是让人担忧的。但真正懂教育学与积极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人,会明白没有要求的管理,其实是养育的最高要求,也是最难的养育方法。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自我的自律管理被养成了,制定学习目标与追求卓越,就是学生自然愿意去做的事情。
在看似放养的形式上,国际学校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管理体制,它不像公立学校,每天都要求你去完成今天的作业,或者是规定明天要交,后天要交。他们的管理模式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表现中,上课回答问题跟GPA有关,作业某一部分跟GPA有关,每个章节小考和期中考试的成绩也会与GPA挂钩,所有各项分数的总和就是学期末的成绩,而不是学期末用一张卷子来考核评定学生最终的分值,这是培养自律的形式之一。另外学校社团活动也会纳入考评机制,报了社团活动不可随意请假。为了培养这种自律,会有设置,违者所有参与权利将自动被取消!若学校各社团不统一招新,违者也无权参与其他社团。所以学生会珍惜自己的决定,不轻易放弃选择的社团活动。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过程需要心理能量的驱动。
这种心理能量所遵循的原则包括:平衡原则,等量原则。
什么是自律?
自律是一种生活态度。因此自律驱使你做到,即使最初的热情褪去,仍然继续完成一个想法or项目,即使你非常想舒服的躺在沙发上休息,但你还是去了健身房。
自律的特性:自知自明,清醒认识,顽强的执行力。
为了更好培养自律,学校会成立学长管理制,未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务处会让值班学长教育管理并完成作业。其中补考,留级与劝退管理,这些手段都是培养自律的方法,也是学校在放养的基础上,其内部的核心管理机制!
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生团体管理学生。包括作业完成,本周作业,老师会要求下周某一天交,再下一周的作业,可能会要求月底交等模式,这是考评学生自我妥善管理安排时间的一种手段。
学校通过这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安排,让学生有更多维度的思考,在执行任务的时间里磨砺自己。比如在拉赞助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考虑的是:拉赞助怎么完成?通过什么形式去进行?凭什么给我赞助?彼此双方对等利益谈判的条件是什么?拉赞助的过程中,赞助方会要求我们展现什么?可行性报告怎么写?在构思的过程中,怎么样更具有说服力?怎样去路演才能打动对方愿意赞助我们?拉赞任务未完成,整个团队又怎么办?等等一系列的心理动态的成长变化,与具有战略性的思维整合,为了赢,为了证明青春年少的自己真的非常棒,不同的团队会展开竞争,拉赞任务分配,讨论,聚焦, 多元整合,分工协作,统一指挥等模式。包括全国性国际学校大型商赛的举办运作……通过这些五花八门的活动,让学生们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发挥团队凝聚力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不忘完成学业的重要性!通过活动淬炼学生们心理弹性的韧劲,他们的幸福感指数也会在心理弹性的变化中,显示不同!
校外实践活动,是他们提升自己的背景墙,这些活动让他们较早的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体验社会,观察社会,促使他们的心智较早成熟,与同年龄的公立学校同学相比,认知是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的。由于视野的打开,看的世界大了,风景多了,所以内在的变化就更丰富多彩了,也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打下了一个更早、更稳固的基础。
去学生化的痕迹已见雏形,有时表现为社会化的学生状态。
这里我会特别推荐International award。本活动是一个非常不易坚持的课外活动,它由三到四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都会有严格的要求和评分机制。其中有一项备受关注的重要活动,就是野外生存训练,培养孩子的勇敢、韧劲,责任。考验学生在团队中怎样帮助自己与他人去完成野外生存。本活动从心理素质和心理弹性上,对学生的一生具有重大影响意义。这个影响是指:在我面对绝对绝望的时刻,绝对没有机会有外援的时刻,绝对生存不下来的时刻,自己和团队能活下来的王道是什么?对于心理强大能量的培养,不是一两天就铸成的,这是一个长达三年的磨砺过程。从铜奖,银奖到金奖,级别越高,在野外生存的难度系数也就越高。所以说,国际学校对于孩子的自律性和高级感韧劲的培养富有自己的独特优越性,尽管非常艰辛困难,但能坚持三年挑战极限,那股韧劲就是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野外参与活动时,孩子生病发烧,女生生理期时,或没有办法行走攀爬时,在发生紧急危情需急救时,而心理承受的压力是:前方的未知,是深山野岭,是狂风暴雨,是炎热的天气中没有洗澡水,甚至没有喝的水,要怎么样生存下来?在寒冷中又怎么面对极限生存的挑战?学生通过这项活动的训练,怎么样克服其中的艰辛和困难,只有在经历坚持到最后拿金奖的同学,心里是最清楚的,他们是怎么样在绝望中活下来,在绝望中找到希望,在绝望中胜利的完成了这个奖项的最后要求。
比如:有一个能坚持3年的学生lion,他在参与这项活动前突然发高烧了,在38.8度到41度之间,外籍老师强烈建议不参加,因本次活动对常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那时那刻当下几天是恶劣的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对于生病的学生要参加活动,存在着风险与不安全隐患。但lion是队长,为了履行他的职责,为了完成他应该完成的任务,他坚持要去参加这项活动。他肩负的整个负重重量在40到50公斤,包括帐篷、饮用水,还有其他队员所需的应急物资,吃的喝的,应急药品。事后与这位同学聊这件事情时,他就简单的说了一句:“作为一个队长的责任感驱使我这样做。”
什么叫责任感?
责任感从本质上来讲是要利己又利他人,利于自己这个团体,利国家,利社会。在自己和他人利益相矛盾的时候,是以团队利益为重的。人有了责任感,才能有驱动自己一生勇往直前不竭的动力,才能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拥护。
再如:还有一个同学在高山的野地里,由于不慎,引起酒精点燃烧伤自己,最后不得不叫直升机援助。事后我与这位同学谈起这件事情,他说:尽管这个活动让他经历了危险,经历了恐惧和害怕,他坚持认为他是值得的,尽管受伤了,但他依旧享受着那份艰辛困境后的幸福感!
什么叫幸福感?
内啡肽和多巴胺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是什么?
王潇说:一个人奋斗目标应该是摆脱多巴胺,追逐内啡肽,这是什么意思呢?多巴胺和内啡肽是人体内的两种激素,都是提供快乐。但是产生的机理不一样,多巴胺是一种奖励机制,也就是说你拿到了你想要的东西,比如说:好吃的、好玩的游戏,多巴胺这个时候就会分泌一下奖励你,让你赶紧舒服爽一把。那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你下次还想要,久而久之,你就会成瘾。你也会搞不清楚,这是自己想要的呢?还是自己身体在追逐多巴胺想要的。
内啡肽是什么呢?他不是奖励机制,而是补偿机制。当你做一件事情,比如说健身,有时真的感觉会很痛苦。这时身体就会分泌一种叫内啡肽补偿一下,让你产生快感,舒服,一遍又一遍的健身,让你坚持下去。下次你就不再怕健身这件艰苦的事情了。这就是说,为什么一个有出息的人,一个有目标感的人应该摆脱多巴胺,而应该去追求内啡肽的原因吧!其实内啡肽就是一种自律后,成功后所产生的快乐感!
一句话,也就是说我们人生的收获和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应该是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是要尽可能多的创造内啡肽,争取产生高级的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幸福感,也才能真正体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这也是我们追求心理动态发展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心理韧劲?
对危机的应激反应机制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学习工作无动力、真实生活无兴趣
人生是马拉松、前期靠体力,中期靠脑力,后期靠心力。
心理韧劲的三个境界:
复原力:人生最大的荣耀不是从来没有失败,而是每次失败后的不断奋起。
抗逆力:面对长远目标时的努力和耐心。耐磨立。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聪明的生物,而是最能够适应变化的生物。
创伤后成长:由于逆境和其他挑战而经历的积极心理变化和心理功能的提升。任何不能杀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大。
心理韧劲的测试(逆商的测试)
我可以接受,不是人人都喜欢我的这个事实。
上面例举两个学生不同心理活动的表现都属于人格自尊发展阶段中的高认知,高分化,高整合,高心理韧劲的行为培养。也是心理弹性成长和分化过程中的表现之一。
关于心理弹性有以下四种模型:第一种机制模型为,消弱危险因子的影响,具体包括认知上,改变个体对危险因子的看法,行动上,进行应对危险性因子的方法训练等,从而改善个体对压力事件的适应程度,避免对应急事件反应过度;第二类机制模型为,消弱危险因子带来的长期连锁影响;第三类机制模型为,提升有助于个体发展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第四类机制模型为,提供可以使个体成功的机会与资源。Rutter不赞成特质学派的把心理弹性看作是一种天生的,一成不变的品质,他认为心理弹性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1]。从Rutter构建的心理弹性模型当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出心理弹性中的保护性因子并不是对外界压力的回避,而是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迎难而上,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得到锻炼,获得发展进步[2]。
Hunter和Chandler关于心理弹性的层次模型认为,心理弹性本身是分层次的,具有最低层次心理弹性的个体,面对压力一般采取消极被动的措施来自卫;具有中间层级心理弹性的个体,面对压力一般采取防守的措施来自卫;具有最高层级心理弹性的个体,面对压力,一般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自卫。这也说明,即使面对逆境有些个体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但是他们的心理弹性是存在差异的,且不具备心理弹性的个体也和具备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采取的保护措施不一样[3]。
(2)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影响心理弹性的诸多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4]。1、危险性因素。如生物、心理、认知等妨碍个体正常发展的内部因素或外部环境因素就是所谓的危险性因素。危险性因素会伤害到个体,进而产生不好的后果。这些危险性因素可能是间接的,如贫困的家庭条件、身患疾病的家长等,也可能是直接的,如个体被施暴、被虐等。2、保护性因素。有助于个体应对、改善、甚至改变周围危险环境的因素就是所谓的保护性因素。它的目的是可以事先预测不利环境,从而作出相应调整,以免受到伤害。目前研究者们一般将保护性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因素,一种是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指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归因方式、自尊等能帮助个体战胜挫折并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内部特质。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如:陈陇,于永菊在对军校医学生的人格、认知偏向、正负情绪与其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中发现。这些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认知偏向及正负情和心理弹性有显著相关[5];曹科岩关于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其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得出大学生更多采取内控的归因方式,内控的归因方式可正向预测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而外归因方式,如归因于运气等外部因素,则负向环境因素指学校,社区等家庭以外的环境和家庭内部的环境。相关方面的研究也预测心理弹性及各维度[6]。
环境因素指学校,社区等家庭以外的环境和家庭内部的环境。相关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如:代辉关于影响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家庭因素的研究,得出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都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弹性[7]:崔丽娟、俞彬彬等人关于家庭关怀、心理弹性、以及社会支持对流浪儿童的影响的研究,得出具有较高水平的心理弹性的儿童多处于功能比较完善的家庭[8]。
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格的形成是它的核心部分。人格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它具有跨情境的持续性,人格是具有稳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