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高远—议备留学生心理动态(中)

2022-08-29

人格的独特性包含着典型性和差异性两重含义。

人格的统合性体现了人格的组织功能,匹配功能,健康功能,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人格的内在统一遭到破坏就会产生心理的冲突,出现各种适应困难。说明人格是具有功能性的。

在一般情况下,最让人反感的人格品质是虚伪。

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真诚。

所以说健全的人格品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尽力培养安全性人格备留学生,这样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自尊是人格品质的一部分,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体验,是建立关系最重要的情感锚定点。而高自尊,让我们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看到自己的价值,有底气和能力从容地应对各种生活的变量!

自尊,一是对成就、优势与智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什么是高自尊?什么是低自尊?

自尊就是我们怎样看待自己?是否喜欢我们眼中的自己?一个孩子相信自己是足够好的,被爱的他就敢于对于批评的声音提出驳斥。一个孩子本身不信任自己有人爱,他就会认同批评的声音。低自尊的孩子,一生都用否定的眼光看自己,永远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他们安全感比较差,很难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所以,孩子的自尊水平与他们最初听到的批评声音有关,也往往与父母的一些行为有关,不同的文化水平拥有不同的自我评价。

吴志红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说这是一个令他肃然起敬的故事:有个男孩在参加晚会的过程中,唱歌时,只要他一张嘴就跑调,跑调时,大家总是哄堂大笑。然而,这个孩子并没有因为哄堂大笑而停止唱歌,他依然坚定,自信地完成了他所要唱的歌,到最后大家就对他充满了敬佩。这一曲唱完,这个男孩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对他的敬意并不是因为他的歌声,而是因为他强大的自尊以及坚定的自信。所以说,高自尊的孩子自我是强大的,他们面对批评的声音,会反思是自己不好还是他人的问题,然后很快就能继续自我确定。而低自尊孩子的内心是弱小的,面对批评的声音,他们会附和那个声音,是的,我就是那么糟糕,我就是不配被人爱,我应该被别人嫌弃,我活该被别人讨厌。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自尊由三大成分构成:自信、自我观和自爱。自信指的是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力,自我观是一个人看待自己的眼光,自爱是一个人对自己无条件的接纳。低自尊的孩子往往在这三个方面,是没有得到良好肯定的,他们的内心始终认为每个人都怀疑他们是不优秀的。低自尊的人无限扩大这种自我质疑,逐渐用无助和消极的能量取代内心积极的阳光处。而高自尊的人,他们信任自己,相信自己是足够好的,并拥有更多重新构建和崛起的力量,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所以说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他们的情感对于孩子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高自尊的孩子对于羞耻感的出现,对批评、对失败,是敢于正面直视,与此同时,他们自我整合,自我分化,自我内观,自我寻找那个根由,而不是总是批评他的不是,由于有自信的阳光能量,敢于自爱又敢于面对糟糕的事情。所以说,高自尊的孩子容易获得幸福感,快乐感!

自尊,其实是自己尊重自己,别人尊重自己。通过别人的尊重来加强自尊。高自尊表现,首先是自己认可自己。认为我可以认为我能行,并不断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把高自尊的人内在自我框架结构比喻成一棵树,这棵树有自己的原则,有优秀的品质和自己为人处事的方法。这棵树不是任由他自由生长,而是通过不断的矫正小树,让小树长成参天大树。高自尊的人不会轻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因为自己有强大的内心,有自己认为优秀的标杆,除了在自己心里长成一棵大树,高自尊的人往往还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让自己在别人心中也种了一棵树,通过不断的给别人赋能才能使自己在别人心中变成参天大树,让别人尊重你。为了让自己和别人心中的树自主成长一致性,高自尊的人通常表现为乐观,积极主动,更加自律。高自尊不是自恋,自恋是看不起别人,高抬自己。所以在培养自己高自尊时,应正直谦逊,以人为镜,不染上暴君式的自恋,不残忍、冷漠、骄傲和以自我为中心。[9]

其实中学生的备留学时期是青春期的第二发展加速期:青春期是备留学生能够建立假设和建立检验假设,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这个时期,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涵盖在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情绪特征,对于自己的外貌和体征也关注有加,关于我是谁的问题开始萦绕自己,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什么也在思考中。

备留学生两性文化的吸引与撕裂是存在的,这种心理变化与影响,内心成熟的变化成长对于未来出国留学起着有益的帮助,即使失恋了,在本土文化的理解与亲人的包容中都会得以疗愈并且能够促进自我更好的分化,对于未来的情感生活再发展成长,会不由自主的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去面对要解决的问题。了解人际关系亲密浓度的一个敏感探测器是:自我暴露,即使没有成为恋人,在成为朋友之后,他们的关系也会是比一般朋友关系更加的亲密,在关系维护中也倍显温暖。

国际学校的备留学生心理的优越感,与自我认知的理想化留学的差异,以及备留学生心理的焦虑,担心,害怕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会有看不见的隐性压力,有时会自我暴露,有时会压抑控制,假装看不见,采取回避的状态,假装已解决。

(3)本土国际化的国际学校所带来的异文化与母文化冲击的动态

异文化,也就是跨界文化与母文化的冲击。

尽管备留学生在学校或在家过着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或其他异国节日,但都不是原汁原味的。异文化的本土化节日,带来的心理动态变化也是很微妙的。这种微妙的感受,微妙的体验与随乡入俗后的文化相碰撞,他们自我会体察到不同宗,不同族的动态变化与差异性。

异国家的文化,民宿,传统,传承,对于一个异乡他国的备留学生来说,想要完全的融入,接纳浸泡,归根结底都保持着自我内核中根文化的独特性存在。这是不容置疑的,也是不容否定的。

遗传基因不仅仅在身体中和血液中存在,也会被无形的根文化影响,它是一种看不见的,隐形的元素,是与生俱来的传统文化气质,是没有办法抹去与改变的。

任何一个留学生,要去留学,首先要跨越的是语言关。如果基础的语言工具都不能够比较良好掌握,出国留学将是无从谈起。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也会带来心理动态变化。语言本身是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具有本土习俗表现的内涵,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跨界文化的特质和母语就会产生碰撞的阻抗,心理动态变化就需要调试,需要适应。怎么调试?怎么适应?怎么掌握?都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探的话题。在不同时段,随着语言能力加强,学生心理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所带来的痛苦,压力,可望不可及的挣扎。在跨语言文化考试分数总不达标时,焦虑,担心,害怕,自我贬低的不认可,以及高度的自我挫败感,会不停的冲击着他内心的自我世界成长。

备留学生在国际学校学习,要想直接到国外较好的或名牌大学读本科,首先要符合并满足跨界文化修学分的刚性要求。国际学校分:必修科目+选修科目,有的选修科目和申请大学专业是垂直对接的。主要语言学分要求:雅思,托福,SAT,ACT 。有的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显示了极大的焦虑和不安,一考二考三考甚至五考六考都无法达标,焦虑承担不断升级,就会导致学生在学科提升时增加难度。由于语言关的阻碍,国际科目学术考试成绩也倍受影响,因所有课程的教授与考试都是以英语的形式出现的。在国际大考中,往往一门功课会是2-3次不同时段的考试,考试时段拉长,是指一门功课可能在一个半月才会考完,所以说,异语言没有掌握得比较好,对于异文化的科目学习,也会起着拖后腿的负向影响,熟练掌握和使用语言是跨文化适应的开始。熟练的掌握语言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刻苦学习。语言掌握较好,心理动态变化的振幅也会相对稳定些。并不是说,语言关的跨越就能解决所有备留学生的其他心理问题。由于每个备留学生依旧对考试会有更高的期盼,所以考试焦虑,考试压力,考试自我目标的实现,以及对自我内心世界的高自尊,自信,或受挫倾向,都会直接影响心理动态变化。

 考试焦虑一般表现会是两个方面:紧张,焦虑,恐惧,担心,注意力差,缺乏自信心,记忆力减退,情绪抑郁,没有学习热情等心理的异常变化。有时还表现出失眠多梦,频繁小便,坐立不安,食欲减退,手抖,出汗,视力模糊,头晕脑胀等异常行为。

4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内部原因

生理: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根据人体内四种液体的不同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多血质的学生情绪兴奋性高;胆汁质的学生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这使得他们对考试有较强的情绪反应:粘液质的学生善于克制自己,忍耐度高;抑郁质的学生非常敏感,多愁善感,这使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感情,但是越是压力内心的情感,越是无从发泄,面对考试,焦虑藏于内。无论表露在外还是隐于内,这些气质的典型特征都影响考试焦虑[10]。

认知焦虑理论最早是由Higgins于1987提出的[11],他将自我界定为三个领域:实际自我即个体认为自身实际具有的特征;理想自我即个体希望自身具有的特征;应该自我即个体认为自身在有关承担责任和义务方面应该具有的特征。在他看来自我心中的理想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是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认知焦虑是由于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差异太大,从而影响情绪,引发考试焦虑。此外,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不一致时,个体也极容易自我否定,故而引起焦虑(李焰,王极盛,1999)。

如果个体的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差距不大,也就是说理想的考试成绩和实际的考试成绩差距不大,并不会出现考试焦虑。

自我效能感:如果学生预期自己本次考试会取得不错的成绩,行为上也会比较积极,认真的去准备考试。如果学生对自己本次考试取得理想成绩不抱希望,相应的会破罐子破摔,心理和行为都不能重视起来,但其实内心对于这种自认为无能为力的事情很慌,很紧张,加剧考试焦虑水平。

个体认知:这个主要是指学生的归因风格,面对同样的考试结果,有些学生认为是自己这次准备不充分,没有发挥好,这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实力,他们会归因于这些可控的因素,这些学生的焦虑水平会低。然后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考试失利就是自己笨,自己不适合学习,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归因于这些不可控的因素,这些学生每次考试都会一遍遍的强化这个想法,导致后边的考试紧张,担忧,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考试焦虑水平普遍较高[12]。

复习备考策略:有些学生不会合理规划复习时间,考试内容复习不全面,或者复习抓不住重点,这就使得考试时束手无策,难免有些紧张。施雅俐(2013)的研究表明复习备考策略不到位,从而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13];李学翰(2019)的研究结果表明复习备考策略越充分,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越低,通过针对性的备考策略训练可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14]。

 

 外部原因

家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无可厚非,但是父母过分的看中孩子成绩,成绩不好就严厉苛责,论成绩去定义他们学习的好坏,去实现申请名牌大学的期望,拿自己孩子的成绩和身边朋友的子女进行对比等。这些过度爱面子,过度功利的行为都没有正确的看待考试对于子女的意义,无视了孩子的心理,有形无形当中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父母要对孩子有正确的期望值[15]。

学校:有的学校用成绩来分班,及张榜考试排名,用考试的形式筛选出优等生进行分班,比如说牛津班,剑桥班,斯坦福班,MIT班,老师用成绩排座位等这些应试教育下的举动,都在一步步的把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是一切这个概念灌输给学生。这就导致他们非常看中成绩,反而难以静下来心好好享受学习,无时间去思考或忽略怎样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每次考试生怕考砸,越是这样越难以专注,从而考试发挥受到影响,不好的结果反过来又加剧了他们下次考试的紧张程度,考试焦虑难以得到缓解[16]。

5)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外在表现,包括身体的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运动能力。

身体形态指身体外部形状和特征。主要包括体型、身体姿势、营养状况以及身体成分等方面,反映了我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

良好的身体素质,表现在身体匀称,姿势正常,营养状态均衡良好。

生理机能是指人体在新陈代谢作用下各器官系统工作的能力。主要是表现在我们衡量自己的脉搏、血压、心肺量的活动状态是属于正常良好的平衡指标。

运动数值是指人体在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时,各器官表现出各种机能的能力,它包括我们的速度、力量、耐力、敏感度、柔韧性等方面。

运动能力是指我们人体在运动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能力。他一般可划分为一般运动能力和竞技运动能力。所以说我们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身体素质整体的平衡性对于我们维持正常身体工作和心理工作提供一个最基本的保障。

所以说身体素质经常潜在的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劳动中,自然也就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营养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我们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身体素质水平。

6父母教养方式

备留学的游戏规则改变了,因此,父母你也得改变。

目前国内外对于父母教育方式的界定并没有达成共识,但基本都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具有这几个特征:(1)行为倾向性;(2)稳定性:(3)教育态度和观念的展现方式[17]。“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时通常使用的态度和方法,是相对稳定的一种行为模式和倾向,父母对待个体的态度和情感的集合体”是本文对父母教养方式概念的界定。最早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源于国外,大部分学者早期都比较认可的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是,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等,尤指在教育上对儿童的引导,父母教养方式是比较复杂且多面的,受家庭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影响,其具有想对稳定性,其本质是父母与孩子直接的一个互动形式[18]。

在国外学者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基础上,国内相关学者也展开了大量研究,进而得出父母性别、父母教育水平等会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并且父母教养方式有所差异,父母本身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会有更多的积极教养行为,更少的消极教养行为[19]。

父母在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即指父母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一般通过子女的言行体现出来,所以也可认为是教养态度和行为与子女情感反映的联合体[25]。

其实备留学生在留学前,家长会讲很多自己过来人的经验与体验,希望孩子直接照单全收。而孩子往往是不愿意接纳的,阻抗情绪严重。总觉得父母讲的东西,利他因素,没有意义,与处于青春期的备留学生心里想要的生活太远。他们认为父母不懂自己的心理,所以对于父母的经验和家教有时是顽固阻抗不接纳的。其实他们这种执拗也好,反叛也好,最重要的是他们想要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路自己走,与自己的孤独相处,自我尝试克服自我缺陷,想获得自我消化烦恼后的轻松,更加想证明完成自我实现后的成就。他们总觉得自己有着一股无限青春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是我能照顾好自己,我能做的比父母更好更强更精彩。所以说备留学生的准备工作和留学后的生活,他们之间是有一个看不见的链接,也就是说自己愿意去挑战,不愿意去接受别人给的直接经验。自己愿意尝试,愿意从疼痛中,是非曲直中成长自己。他们觉得世界那么大,我要为自己而活,我要走我的人生路,我要看看我旅途中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的动态变化,父母也许是不知道的,不察觉,甚至困惑的,父母总觉得自己的直接经验会让孩子少走弯路,然而他们忽略了备留学生自己想要体验自我革命式成长的心理动机!其实这也是备留学生心理弹性自我调适成长的过程!

 

有一次,我与一个学生正在进行良好沟通对话,共享平等的思想交流,交换对于学习的看法和成长不同阶段的认知。我们在共享美好时光时,妈妈突然疯狂地吼了起来:“你信不信我跳起来打你?”当时我们被这个场面震惊住了。因为这不是菜市场,也不是荒无人烟的野蛮地方,而是发生在教育的圣地,培养高端人才的学习空间。这时孩子也突然喊道:“老师在跟我说话,不是在跟你说话,我跟老师的互动回答是正确的,是我的权利。你凭什么说要跳起来打我?”显然,该生当下在公共场所的自尊被强烈的打压了,自我感觉被严重的削弱了,羞辱了。所以他勇敢的站起来呐喊,进行挑战。看似表象的无硝烟战争过程中,我却看到了孩子在这个家庭中成长的模式。

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在向前发展,也在寻求更好的自我分化的路上行走。而家长用传统的观念压制,操控,甚至是自我认知处于待开发阶段。孩子后来补充说:指责、抱怨、狂怒,甚至暴打,在家里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对于这样家长的心理成长需调适,需教育。长此以往,该备留学生的心理动态发展又会是什么呢?

 

改变,对于某些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心理受到了扭曲,自我框架的结构也被原生家庭僵化所带来的植入影响紧紧的锁闭着。当下他们接受现代社会文化生活,在自我健康心理教育方面处于待开发阶段,表象自我认为他们的心理是正常的,心理是没有问题的。甚至认为别人跟他们谈论心理健康话题时,是一个可笑、荒谬的有病人。

 

 

预约鱼火心理捕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