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让你孩子被校园恐惧的深渊吞没!
2019-08-08
最近一个朋友突然联系鱼火君。
说她的孩子最近状态很不好,想寻求帮助。
她儿子叫Adam,今年13岁,在国际中学读书。他本是一个阳光的孩子,但从开学以来,突然染上一种“怪病”。
只要走近校门,就开始紧张;越靠近学校,他的脸色会越苍白,身体也会开始发抖,有时还会大汗淋漓,呕吐,腹疼,尿频。当好不容易跨入校门时,他会突然哭起来,闹着不想上学,用惊恐的眼睛看着妈妈说:害怕!
一转眼,Adam离开学校已经3个月了,妈妈特别着急,请求鱼火君的帮助。
鱼火君将Adam的情况与心理咨询团队对接分析后的结论是:Adam已经患上严重的校园恐惧症,建议尽快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一、校园恐惧症是个啥?
校园恐惧,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情境中体验到的恐惧。
校园恐惧症是校园恐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影响较为严重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如果长期无视孩子的校园恐惧,任其肆意发展,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长久的影响。
比如: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不会,就会担心和害怕被老师点名。
这种情况就属于轻度恐惧的层次。
在这个层次里,恐惧的对象是单独的一件事,当时间节点过了,情绪就会自然得到缓解。

有一些孩子的恐惧体验就不仅仅是这样小打小闹了。
鱼火君的一个学生曾发生这样的事情。
一次,母亲对女儿说,她要去看妈妈的老师。
女儿很高兴。
“妈妈的老师是教什么课的?”
“数学。”
听到“数学”两个字,女儿浑身一紧,脸色都变了,说:“那我不去”。
母亲赶紧问她怎么了,女儿不肯说,只说“没什么,没什么”。
后来,母亲了解到,在K9时,一次数学考试,女儿没考好,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用羞辱性的语言“批评”了她。
母亲这才明白,为什么女儿的数学成绩一直是最差的,而且在家里从来不提数学老师。她对其他课的老师不是这样的。从女孩的反应来看,数学老师给予这个女孩的恐惧,已经深深植入孩子的内心。
女孩已经步入更严重的中度恐惧。
中度恐惧的恐惧对象是“情境”,是恐惧相关的所有情境。并且恐惧感不会跟随时间而消失。

有一些孩子恐惧的体验更为极端。
有个叫Tom的学生,已经在家呆了一年了。
他每天早晨醒来想起要去上学,就感觉心慌;每次到了班级门口,就感觉自己进入到一个巨大的陷阱,他感到十分害怕。在这种感受的影响下,他辍学了。
久离学校的Tom,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焦虑,自己想去打电竞,但家长认为孩子是在逃避,并希望他尽快回到学校里。可这种要求让Tom更加不安和恐慌。
他每天都和自己的父母承诺:今天会回学校,但每次都失败。他更加内疚自责。
Tom的心理是最严重的重度恐惧。校园恐惧已经变成校园恐惧症。
重度恐惧的对象是所有教学环境。这种恐惧破坏了孩子的自我控制感,他们没有办法忍受这种恐惧,只能逃离学校。
学生一旦出现校园恐惧症,就会出现旷课和拒绝去学校、辍学、拒绝做作业、反复放弃、对学习缺乏兴趣等行为。
当孩子感到校园恐惧时,他们会本能的采取一些方式去应对恐惧。假如这些应对是失败的,他们消极的恐惧体验会不断累积,最后,他们就会沉溺在绝望的恐惧深渊里。

二、为什么孩子会有校园恐惧症?
(一)孩子自身的素质
根据国内针对具有校园恐惧症孩子的性格研究表明,患校园恐惧症的孩子,存在如下的特征:
1)老实、顺从、情绪不稳定
2)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过于强烈
3)情绪激发后,很难平复
4)与人交往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而影响正常适应
此类孩子心理发育不健全,从小受到父母过度保护和溺爱,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独立性差。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人类恐惧,有两种理由。
一是对死亡的恐惧。二是得不到爱的恐惧。
对孩子而言,得到他人和自己的爱可以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可以使自身的生活更加美好,缺失爱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威胁,意味着自己的存在可能完全没有意义,这对孩子来说是可怕的。
失败导致了人的价值感的剥夺,人们常会从失败中得出自己没有价值、没有能力的结论。
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他们都想避免失败,获得成功,这样可以获得他人的爱,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在国内或国外学校唯分数论的风气下,分数高低,就是分辨孩子是否成功的依据。
每个孩子都想获得更好的成绩,你追我赶,他们的竞争压力,非常巨大。
这样的环境下,不会有人真的关注到孩子能力的成长、心智的发展,也不会有人关注到孩子内心的活动,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未成年群体心理问题频发的原因。

(三)家庭教育的因素
有研究表明,易患校园恐惧症的孩子,与父母的教育风格有关,或过于溺爱、或期望值过高,缺乏温情和足够的情感支持。
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会有削弱孩子自主性的教育理念。会使家长对孩子的自主行事能力产生怀疑、恐惧,进而去控制孩子的行为。
他们普遍低估、忽视,甚至蔑视孩子的自主性。
家长会不断提醒孩子自主行为的“危险性”,任何有潜在危险的器物都不能接触。如水、电、煤等用具的开关,任何有危险的活动都不让参加。
为了让孩子言听计从,家长往往向孩子介绍一些非常恐怖的事情,或编撰吓人的故事。
家长代替孩子做事,把一切本应孩子做的事都包揽下来。
孩子几乎没有自己动脑动手的机会。这使其自主性逐步弱化。
他们越来越什么都不敢想不敢做。恐惧心理不断加剧。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的这种行为是青少年乃至成人的焦虑症、恐惧症形成的重要因素。
校园恐惧症的形成,是家庭环境、孩子自身素质、学校环境三个因素合成之下的结果。

三、如何帮助孩子抵御校园恐惧?
首先,在教育理念上,我们需要修正自己那些可能会妨碍孩子自主性发展的部分。
其次,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其心理三个方面素质的构建:
(一)自尊心
如果孩子自尊基础较单一,其自尊水平就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如学生的自尊以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那么一旦这单一的基础出现波动,孩子的自尊就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极端的情形有部分优生偶尔一次或几次失利,自尊就受到极大打击,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厌学或轻生。
所以较为单一的自尊基础预示着不稳定性,意味着自尊随时可能因为这一基础的单一动摇而受到重创。所以倡导发展孩子自尊的多基础性。
(二)改变孩子归因方式
归因,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从自身经验归纳出来的原因和行为之间的解释的方法。
孩子在学校会经历学业、社交等方面的成功与失败,如何看待它们将直接影响其对自身的认知和学校经验的感受。不当的归因方式会阻碍孩子合理地处理恐惧,常常会令其恐惧的事变为现实。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归因方式。核心是,需要让孩子看到一件事正确的归因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给孩子结论,而要孩子自己去探索一件事的正确的归因。
若孩子形成自己对一件事正确归因的能力,他就会正确理解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良好的调整。
(三)树立正确学习动机
树立以掌握知识为乐趣的学习动机,对促进孩子的发展,提高他们在学校中的成就感、幸福感等正面情绪体验颇有益处。
这种学习动机会缓解孩子们因比较所带来的恐惧与压力,有助于降低孩子们间的不良竞争性。
以掌握知识乐趣为学习动机的孩子,会更自信,不会或者很少产生失败恐惧。虽然他们也会面临失败情境,但不会由此质疑自己的能力,也不会因失败而担心受到别人的不良评价。
具有这样动机的孩子,更容易在学业上获得成功。

四、尾声
综上所述,校园恐惧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若处在轻度或中度的恐惧状况,应及时干预,有可能孩子就不会往严重恐惧症的方向发展。
校园恐惧症最严重的后果是:孩子再也无法进行校内的课程学习与生活。
对于校园恐惧症来说,心理咨询干预是主要的媒介。
校园恐惧症会发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在校孩子身上,若真的发生了,应尽快反思与调整不良的现实状况,让专业人士带领孩子,擦去孩子天空中的雾霾,湛蓝的天空总会再现。
预约鱼火心理捕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