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与后荣格学派自性观

2021-08-22
 

自性的概念与理论,是荣格与其他深度心理学相区别的标志。在荣格分析心理学中,荣格把自性视为心灵的中心与整体。自性自然而然成为他整个学说的核心概念。在荣格心理学中,表达和实现自性完整性的过程就是自性化,而自性的体验是一种类似宗教性或神圣的体验,它为个体提供了人生的方向与意义。

斯坦[1]在《荣格心灵地图》中指出:“自性不仅是荣格理论中最基本的特色,同时也是巅峰之作。因此,我们需要准备工作,才能完全掌握它的意义与重要性。”荣格逝世后,即使有其他心理分析理论家对荣格的理论做了较大的发展和改变。但是,在自性理论的整理上,很少有心理分析家愿意去改变荣格的自性理论。Samuels [2]在其《荣格学者与后荣格学者》一书中,把后荣格学者对自性、原型、人格发展所强调的不同程度,分成了经典学派、原型学派和发展学派。其中,经典学派最重视自性。可见,自性在荣格心理学中的地位。

由于经典学派与原型学派关于自性的理论与荣格本人的观点比较接近。所以,在后荣格学派的自性观点中,本论文主要介绍发展学派和建构学派有关自性的观点。

 

2

荣格的自性观

 

 
2.1
荣格自性的经历
 

在《回忆 梦 思考》中,荣格讲述了他的自性经历。他在四十到五十岁期间,内心经历如同精神分裂症病人,体验到大量分裂的幻觉与情感。这些体验最初强烈而深刻,然后慢慢变淡。在这期间,荣格坚持绘画象征自性的曼荼罗。

最后,他梦见自己在英国的城市菲利普出现。他在某个雨夜与一群瑞士的朋友们走在当地的街道上,不久他们遇到了一个形状如同车轮般的十字路口。好几条街道从这个车轮辐射出去,而交叉路口的中心则是一广场。广场的中央是一个圆形的水池,水池的中央是一个小岛。虽然四周很黑暗,但中心的安全岛却显得十分明亮。安全岛上只长了一株树,开满了红色鲜花的木兰。他的同伴似乎看不到那棵树,而荣格却被它的美丽所征服。

荣格根据这次梦的经历,他在后来的《回忆 梦 思考》中写道[3]:“通过这个梦,我明白了,自性就是方向与含义的原则与原型。其治疗性作用就存在于其中。对我来说,这种顿悟暗示了通向这个中心,因而也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有关我本人的神话的第一点微细迹象也从中产生出来了。”

 

 
2.2
荣格自性的基本观念
 

 

   

 

2.2.1整合性

自性的整合性是指心理对立面之间的整合,主要的内容:意识与无意识,心理类型的优势功能与劣势功能,自我与阿尼玛(阿尼姆斯)以及人格面具与阴影等之间的整合。自性的整合性的机制是荣格提出的超越性功能。

超越功能起源于意识与无意识间的张力,它旨在于帮助二者的统一。之所以称为“超越”,是因为它能够在意识与无意识两极间自由运动。荣格在《论超越功能》的论文中写到:“对立两极的双方的相遇,诞生了充满能量的张力并创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第三者——不是根据排中律得出的逻辑上的死产,而是在超越两极对立的运动,引向新水平的诞生,新的境界。超越功能以一种连接对立面的品质展现自己。只要对立面被分离——自然是为了避免斗争——他们就不起作用或毫无活力[4]。”

超越功能与自性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借助超越功能,自性指导着自性化。因此,自性的目的在于实现心灵的完整性,而超越功能可以整合意识与无意识、人格面具与阴影、个体与集体的对立,从而现实心灵的完整性。

2.2.2秩序性

自性的目标在于心灵的完整性并给心灵指明了方向——即自性化。自性的秩序性是在整合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众多对立面整合后和谐有序的状态。

荣格与弗洛伊德分裂后,很长一段时间失去了方向,整个人处于精神分裂的边缘。他自发画曼荼罗以保持内心的平衡与秩序。荣格在《回忆  梦 思考》中写道[3]:“当我开始画曼荼罗时,我便看出,一切东西,我一直在走着这所有道路,我一直在采取的所有步骤,均正在导向回一个单一点——也就是说,导向那个居中的那个点。事情对我变得越来越明白,曼荼罗就是中心。它是一切道路的代表,是通向这个中心,通向自性化的道路。”

曼荼罗是自性的典型象征。绘画曼荼罗具有如下功能:整合意识与无意识的冲突、预防与修复内心分裂、领悟生命意义以及明确人生方向的功能。荣格也让他的病人画曼荼罗,从而整合他们内心的紊乱,建立内在的秩序感。荣格在《论曼荼罗象征》中写到[5]:“曼荼罗经常出现于心理紊乱的状态下。他们画曼荼罗的目的在于减少心理紊乱,实现内心秩序,虽然病人在意识层面未能意识到这点。然而,他们所表达的正是秩序、平衡与完整。病人经常强调,通过画曼荼罗,他们获益良多或心情得以平复。”

2.2.3 整体性与中心性

荣格从关于自性的梦的经历领悟到,自性既是心灵的整体,也是心灵的中心。在《分析心理学的两篇论文》中,荣格写到:“意识与无意识相互补偿所形成的心灵完整性,这就是自性。根据这个定义,自性超越意识自我,它不仅包括了意识,也包括了无意识。[6]”自性作为心灵的整体性,经常用四方体或曼荼罗的意象来表现。荣格说:“曼荼罗象征所有对立面的统一,它包含阴阳双方,也包含着天堂与地狱。曼荼罗是永恒平衡的状态。”

在荣格后期的作品中,荣格认为自性是心理的整体,也是心灵的中心。荣格在《心理学与炼金术》中写到:“我把这个中心称为自性,它应该被理解为心理的整体。自性不仅是中心,但也是包含意识与无意识的整体。自性是这个整体的中心,正如自我是意识的中心[7]。”

2.2.4 神圣与超越性

自我意识是个人意志、觉察与自我肯定的基础,具有适应社会功能。荣格认为,自我如同卫星,围绕着自性转动。自性包括自我,在《心理类型学》中他提到:“我把自我(ego)与自性(Self)二者作了区分,因为自我只是我的意识的主体,而自性则是我整人的主体,因而它也包括了无意识心理。在这个意义上,自性将是一种保护自我的要素。[8]”

当个体体验到比自我更为核心的自性存在时,就会体验到自性的神圣性。自性经常以象征着比自我更加优秀的人物出现。荣格在《爱翁》中指出[9],“比自我人格优越的人物,像是父母、叔舅、国王、皇后、王子与公主等,是自性可能的象征。也有象征自性的动物意象,如大象、马、牛、熊、鱼及蛇。这些是代表个人部落与民族的动物图腾。集体要比自我人格更为伟大。”

因此,自性的神圣性常常与宗教意象联系在一起。荣格在《爱翁》中指出:“正如我已经强调的,在实践中,自性或完整性自发的象征是很难与神的意象相区别。”在梦中或处于冥想状态时,自性原型可能会以上帝、佛陀、超人或智慧老人等这样的形象出现。但是,荣格告诫我们不要混淆神的意象与上帝本身。荣格说:“心理学不做超自然的申明。心理学仅在心灵的完整性象征上与神的意象相吻合,但是神的意象不能被证明就是上帝本身,或者用自性去替代上帝[9]。

 

3

后荣格学派的自性观

     

 

 

   

    

    

    

 

 

    

    

    

    

    

    

    

    

    

 

    

    

    

 

   

  

    

    

    

    

 

    

   

    

     

    

 

  
 

    

 

 

   

   

   

 

 

荣格主要采用梦的分析和积极想象等方式与病人工作。他的病人给他报告他们所做的梦,或通过积极想象所画的画。为了发现和解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荣格运用扩充技术将这些作品与神话传说、宗教意象、炼金术相联系。这种工作方式决定了荣格采取比较宏观的视野来研究自性,而对个体自性的发展比较忽视。福德汉姆深受克莱茵游戏治疗的启发。他使用游戏治疗与儿童做咨询,并试图分析儿童在游戏中所呈现的自我与自性的关系。游戏心理治疗,让福德汉姆对个体自性的动力,解体与重构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Zinkin等人虽然也使用经典的心理分析方法(梦的分析和积极想象),但他们更强调以移情分析为主的工作方式。移情涉及到分析师与被分析者的关系,也涉及到被分析者与其他重要他人的关系。因此,他们更加注重从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自性的建构,而比较排斥宏观上把自性看成一个原型的观点。5.自性对临床的意义    

自性具有整合功能,而心理症状往往与隔离、分裂、冲突有关系。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来访者的自性得到彰显,那么就有可能被治愈。这是荣格与后荣格学派一致认可的观点。

那么,怎样才能让来访者的自性得以彰显?荣格指出,只要个体集中注意力与沟通内在无意识,就能够感受到自性的力量。荣格在《金花的秘密》中写到:“当人全心全力投注某事物时,生命可直觉到作为个人独特存在之自性。而当本来自己想在这些画上展现时,无意识会强化对生命全心全力、投注奉献之态度[21]。”Moss在《曼荼罗的存在——发现洞察的力量》指出,当个体把注意力锁定在当下(NOW),就能进入心灵的核心获取自性的能量,从而提高直觉能力与洞察力[22]。

从具体治疗方法上,曼荼罗绘画治疗、沙盘游戏等比较流行的荣格式艺术表达性治疗方法,具有彰显自性的功能。苏珊•芬澈发展和推广荣格的曼荼罗治疗,在其著作《曼陀罗的创造天地》中,她写到:“曼荼罗唤起了自性的影响力、次序及人格整体结构的基础模式;它支持维系你我的生命网。我们借着曼荼罗的创作,创造出属于自我的神圣空间、庇护地火集中力量的中心[23]。”

沙盘游戏的创始人卡尔夫在其开山之作《沙盘游戏》中写:“只有当人们可以成功地显现自性之后,自我才可能因此得到完全的发展。……我通常会在治疗的过程中,让孩童的自性有机会彰显出来。在这当中,我会尝试着透过移情起作用来保护孩子的自性,并稳定它与自我的关系[24]。”卡尔夫指出,在咨询师所营造的自由与受保护的气氛(足够好的母亲),通过来访者与咨询师的移情而激发来访者的自性。借助移情而彰显自性,从而获得整合心灵的治疗效果。这个观点综合了荣格与建构学派的理念,为大多数心理分析师所接纳。

在心理分析的理论和临床治疗实践中,自性的彰显不但可以起到治疗心理创伤、心理疾病的功能,而且还有助于认识自我,自我实现的功能。该理念与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非常接近。自性所引领的自性化,是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性的整合,是一种高度整合完整的心理体验。这种整合的境界也与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相接近,具有文化契合性。

 

 

荣格的自性主要强调的是对立统一,更偏向道,是一个太极。所以,太极也是自性最好的象征。佛教中的佛性,是性空源起,般若空性。如果要打比方的话,更像无极。所以,荣格的自性,与佛法的自性,只是名词一致,实际完全不同。

扩展一些,荣格的积极想象追求意识与无意识的和谐统一;而佛教的禅定三摩地,强调的是体悟空性。因为目标不同,所以实现的方法不同。

此外,荣格的自性,还是在心理学的范畴;而佛教的自性,已经是灵性的范畴。这也是不同之处。

如是,荣格的自性是原型,佛教的自性是本自具足,都是先验的。不过,荣格的自性原型,其先验是来访者祖辈的进化和积累,然后通过基因或文化传递到个体心灵中。佛教的自性,本来就有,即使轮回,也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强调的是自性在个体轮回中的延续性。

 

 

预约鱼火心理捕手诊断